沈伟荣 摄
震泽,正在以加速奔跑的姿态,绽放自身荣光。
在2014年11月22日举行的第八届中国吴江震泽旅游文化节暨中国太湖农家菜美食节开幕仪式上,震泽镇党委和政府代表接过“中国商业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三张铭牌,标志着震泽商旅文三相融合的发展模式,取得了阶段性果实。
加上近年来先后获得的中国蚕丝之乡、中国亚麻名镇、中国蚕丝被家纺名镇、中国蚕丝被之乡、中国阿拉伯头巾之乡、中国太湖农家菜美食之乡、国家卫生镇、国家生态镇、中国幸福乡镇等荣誉称号,美丽震泽的建设已经走上加速通道。据悉,未来震泽将继续依托蚕丝、美食、旅游三大特色,做足精品,推动新城建设,实现古镇蝶变。
□商报记者 曾雅文 通讯员 沈伟荣
一根蚕丝打通经济动脉
中国蚕丝之乡、中国亚麻名镇、中国蚕丝被家纺名镇、中国蚕丝被之乡、中国阿拉伯头巾之乡……当这许多光环加诸于身,震泽与蚕丝的深厚情缘已无需赘言。
蚕丝,是震泽之魂。明清时期,太湖流域依托优质的水土和高超的蚕桑技艺,形成了高度发达的纺织经济。地处吴头越尾的震泽,正是蚕丝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迄今,民间依然孜孜念念的是,震泽与一臂之隔的盛泽,分揽了“丝乡”与“绸都”的美誉。
纤细柔韧的蚕丝,搭建了震泽的经济动脉。史载,明清时期本地蚕丝出口量占全国总量的1/15。近年来,随着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振兴苏州丝绸”的口号,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丝绸产业的政策和文件,震泽也构建了“一丝兴三业,三产绕一丝”的发展思路,以蚕丝来带动第一、二、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农业,要恢复和扩大种桑面积,增加养蚕农户;制造业要转型升级,传承创新,把代表震泽水平的丝绸产品打向全国、世界市场;旅游等第三产业更是要做足丝绸文章,把蚕丝产品和文化旅游作为亮点,全面振兴震泽第三产业。
目前,震泽蚕丝产业集群业已形成。据官方统计,全镇共有大小蚕丝被企业200余家,形成了从养蚕→抽丝→生产→经营→服务的产业链,全年蚕丝被生产总量达300万条,蚕丝床上用品100多万套,年产值9亿多元,年增长在20%以上,在海内外130多个大中城市开设了专卖店。
为促进蚕丝产业发展,2012年震泽成立了吴江区震泽蚕丝同业公会,并出台了全省首个行业联盟标准,注册了“震泽蚕丝被”的区域品牌。2013年,“丝绸纺织检验中心”公共服务平台投入运营,进一步促进了震泽蚕丝产业的规范发展。今年,震泽重点打造的东方丝绸文化创意产业园,不仅入选国家文化部、财政部重点支持的首批“文化金融合作信贷项目库”,还被省商务厅、财政厅作为商贸流通的支持重点,给予了连续3年每年1000万元的专项扶持基金,将被打造成为江苏省内的丝绸地标。
道道美食留住农家醇味
“太湖湖水连天阔,中有灵区号震泽”。震泽灵的可不止机杼上的一根丝,还有餐桌上的道道美食。
名声在外的自然是黑豆干和熏豆茶,这是任何一个外地人来震泽,都必须品尝的。绵软而富有嚼劲,咸鲜而略带清甜的黑豆干,相传早在清乾隆年间已颇闻名,今天则已成为震泽最出名的标签之一。熏豆茶的历史更为悠久,传说这种茶点是人们为犒慰伍子胥的军队所制。以熏豆为主,添加胡萝卜干、桔皮、桂花、芝麻和绿茶叶等烘制而成,而今已演化成震泽及周边镇区走亲访友的最高礼仪,承载着街坊邻里的亲切问候与美好愿望。
实际上,除了这类美食小吃,震泽经典的太湖农家菜还有许多。在震泽“中国太湖农家菜文化展览馆”,记者看到,一道道经典太湖农家菜被制作成精美的模型,陈列在展柜之中。其颜色鲜亮悦眼,只瞧着便叫人垂涎不止,仿佛舌尖已经感受到了那汤的鲜美、菜的甘甜。
在这里,震泽人为留住震泽味道作出的努力流露在种种细节之间。一道冰糖甲鱼,样式经过精心设计,几可乱真,标签上还详细注明了主料和辅料。主料是甲鱼和猪板油丁,辅料是葱段、姜片、料酒、酱油、醋、盐、适量鲜汤和湿淀粉、酱油、冰糖末等。小小的铭牌凝固了穿越时空的烹饪技艺,似乎只要因循着这些指示,正宗的震泽美食就永远不会消失。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震泽人显然深谙这个道理。他们对本土美食的保护,不是将其供奉在神龛,而是结合普通人的一日三餐,让其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创新。在震泽,说到美食,人人都变成了美食家,不管男女老幼,都十分乐于推荐他们引以自豪的农家菜色,并不厌其烦地重复和强调说:“这个只有震泽才有哦。”
“苏湖熟,天下足”,古人曾盛赞苏南地区水土丰沃,物产丰美,这无疑为本地美食文化的蓬勃奠定了基础。然而,即便在饮食文化璀璨夺目的苏州,震泽也从未丧失自己的独特味道。震泽人的自信和坚定的自我维护,正是震泽味道赖以传承、生生不息的原因。
而今,头顶“中国太湖农家菜美食之乡”的美誉,震泽已将美食视为发展装备中的一件看家武器。日前,震泽30多家酒店及小吃、农家乐组成“震泽镇商会太湖美食分会”,推出了震泽标准的“6菜一汤”农家菜,并授予美佳乐酒楼、知音酒店、金悦王朝、龙降桥农庄、凤凰山庄等5家为首批太湖农家菜体验店。
千年古镇绽放美丽新颜
古镇风韵结合生态新城,是未来震泽旅游发展的大走向。
前唐开埠,南宋设镇,清代设县,历经千年风霜,震泽古镇风韵却未曾减退,反而积淀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目前,全镇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
方志上记载有“慈云夕照”、“飞阁风帆”、“张墩怀古”、“普济钟声”等八大景观。目前核心景区已开放景点有11处,包含有始建于三国孙吴赤乌年间1750多年历史的“古镇第一塔”——慈云寺塔;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南第一堂”——师俭堂;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的“飞阁风帆”文昌阁。此外,镇东有纪念大禹治水建造的禹迹桥;镇西有思念越国贤人范蠡建造的思范桥;核心景区有著名古风街宝塔街,全长368米,为晚清时期震泽商业中心,街区两侧保留了大量清末民初民居古建筑,是震泽文化的宝贵财富,更是处处体现了先人“巧夺天工”的构思和工艺。
在古镇保护开发不断推进之际,震泽新城建设脉络也更加清晰,城镇依托麻漾,把麻漾岸线最好的生态环境留给百姓;生态建设依托长漾,启动国家级长漾湿地公园及苏州郊野公园建设,一期规划面积4300亩,全景展示古太湖的地质地貌与水乡震泽的韵味。
“两湖夹一古镇,再加上风景优美的湿地公园,是美丽震泽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镇党委书记戚振宇表示,震泽新型城镇化的功能将日趋完善。将来,震泽新城将往东发展,从运河时代走向麻漾时代,城市的“后花园”则为长漾,中间是以蚕丝为特色的文化古镇,通过将特色产业、古镇旅游、自然生态和新城建设相融合,古韵新风,交相辉映,把震泽真正建设成为美丽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