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省37.8%的面积,承载着全省48%的常住人口,皖北在全省发展版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安徽以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等产业为重点,选准赛道、聚焦突破、集群发展,集中力量推进皖北产业集群建设,着力推动皖北全面振兴。
精选赛道
打好产业集群攻坚战
皖北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广阔腹地,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广阔空间和巨大潜力。
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皖北发展,将其列为全省统筹区域发展的重点,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要素保障等多方面持续加大支持力度,着力促进皖北加快发展。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系统谋划顶层设计,积极争取国家将皖北地区纳入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区域发展规划,并出台支持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等政策,着力增强皖北地区发展动能。
2023年,建立皖北“两个加快”调度机制,编制皖北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等重点产业集群建设方案,皖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4万亿元,同比增长5.8%,“十三五”以来首次赶上全省发展步伐,取得格局性变化。
安徽集中布局、集中资源、集中力量、集中攻坚。省产业专班会同主管部门、行业商协会、龙头企业等,谋深谋透皖北产业集群建设方案实施的具体环节,“一市一策”“一县一策”指导皖北工作。皖北各市明确产业方向,完善产业链图谱,推动产业链在皖北乃至全省和更大范围的协同,打好皖北重点产业集群建设攻坚战。
构筑阵地
打好“兵团式阵地战”
“从首次见面到项目签约只用了8天,创淮南市招商速度第一。”淮南市凤台县招商服务中心主任吴向韶说,合众新能源汽车公司落户凤台县经济开发区,成立全资子公司——浩智增程科技(安徽)有限公司,凤台县的新能源汽车零配件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近年来,皖北各市围绕既分工又协作的产业空间布局,聚焦四大产业,推动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培育一批产业集聚、特色鲜明、技术领先、富有活力的产业园区,打造重点产业集群建设的主阵地。
今年1月至5月,皖北6市汽车产业链工业企业营收同比增速达28%,比全省快3.6个百分点。其中,零部件领域增速34.6%,领先全省14.3个百分点。
省市协同、全域联动、专班赋能,安徽加快搭建联合招商和产业对接平台,广泛招引国内外龙头企业和各类产业资源参与皖北重点产业集群建设。
阜阳市临泉县有着“中原牧场”的美名。近日,记者来到位于临泉经开区的安徽宝临食品有限公司,这里的半自动化屠宰流水线将宰杀好的牛切割分块,制成包括新鲜牛肉、分割牛排、牛腩粒等在内的九大类30余个品种产品。“与以往人工屠宰相比,现在效率更高,产品供不应求。”公司负责人刘小保告诉记者,“流水线达产后,日屠宰活牛80多头,可以‘吃’掉全县养殖户每年出栏的肉牛,彻底解决养殖户担心的‘卖难’问题。”
“皖北各市正发挥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大做强粮食、肉牛等‘头雁产业’。”省农业农村厅负责同志表示,到2030年,力争安徽省五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万亿元以上,绿色食品在长三角市场占有率15%以上。
优化环境
打好要素汇聚“护卫战”
初秋时节,在利辛县阚疃镇茨淮新河的堤坝上,一望无际的蓝色光伏板闪闪发光,正在将太阳能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电能。这里是信义新能源公司投资建设的光伏电站,也是亳州市最大的光伏电站。
“乘风而起,向光而行”。一个个新能源及配套产业项目在皖北地区落地开花,迸发出蓬勃昂扬的强劲动力。这背后,是各地坚定不移创造更优环境、建立更强支撑、提供更实保障。
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的思路,“一区一策”推动产业项目落地,让技术、产业、资本、人才等各类要素在皖北耦合汇聚,共同打造“四链”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
日前,记者来到蚌埠市,走进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这里自主生产出世界最薄0.12毫米超薄玻璃,量产世界领先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中国首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8.5代液晶玻璃。
省新材料产业推进组办公室在省支持新材料产业政策的基础上,形成《支持皖北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若干措施》,涵盖支持产业研发创新、支持“双招双引”和产业培育、促进推广应用、强化金融支持、促进集聚发展、营造良好生态等6个方面9条措施,全力推进皖北产业集群发展。
当前,安徽在推动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壮大开发区平台载体、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增强要素资源保障能力等方面持续用力,奋力推进皖北地区走出一条质量更高、结构更优、效益更好的发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