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生产、赶订单、拓市场……三月春光里,石台县各大硒泉企业生产车间,扑面而来的是火热的生产场景和蓬勃的发展活力。作为“中国生态硒都”的特色生态产业,该县硒泉产业正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加速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
在位于石台县七都镇葛山村的安徽澳洋大岭峡饮料有限公司生产厂区外,一辆满载30吨富硒饮用水的大货车正缓缓驶出,启程发往上海。这边货车刚走,另一辆货车已“无缝衔接”,准备开始装箱。“高峰期,我们一天能发运7车次。”该公司生产基地负责人陶裕新说。
厂外忙装箱,厂内忙生产。走进公司生产车间,两条生产线正开足马力,一瓶瓶富含硒、锶、锌等微量元素的“岩泉”从自动化生产线“鱼贯而出”,工人们熟练地包装、搬运。
“ 目前正在赶制8万箱富硒饮用水订单,发往江苏省张家港市。”陶裕新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拥有两条12000瓶/小时的小瓶水生产线,一条1000桶/小时的15.8升大桶水生产线;二期项目计划再上一条48000瓶/小时的小瓶水生产线,一条2500桶/小时的15.8升大桶水生产线;三期项目计划新增两条81000瓶/小时的小瓶水生产线,进一步扩大产能,满足市场需求。”
40岁的欧东芳是七都镇芳村的村民,在这里工作已有5年。“离家近,每月能挣5000多元,生活越来越有奔头,希望今年的订单越来越多。”欧东芳笑容满面地说道。
作为石台硒泉产业的代表性企业,该公司依托完整的销售体系和股东旗下6000家酒店的采购网络,力争3至5年内年销售收入突破亿元。“2024年,公司共计生产富硒饮用水130万箱,销售额达2100万元。今年预计有300万箱订单,销售额约5000万元。”陶裕新说。与此同时,位于“中国富硒第一村”大山村的标杆企业——安徽硒泰食品有限公司,通过数智化改造,实现了产能和品质双提升。在改造后的生产车间,智能化管理平台实时监控着生产全过程,从水处理到灌装、包装,每一道工序井然有序。公司法人陈庆德告诉记者,今年初公司投资900万元对设备和厂房进行全面升级,小瓶水生产线产能从每小时8000瓶提升至18000瓶,5升装生产线产能从每小时1000瓶提升至1800瓶。
“我们现在的日产能约200吨,日产值达30万元!”陈庆德自豪地说。公司引进了先进的水处理和灌装设备,取水、灭菌、过滤、灌装等在内的15道工序,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全程无菌操作,实现了从源头到客户的全链条品质控制。“产能翻番的同时,通过技改,我们的水处理工艺和灌装车间卫生环境全面升级,产品质量和安全性也得到了全面提升。”陈庆德介绍,该公司计划扩建二期项目,新增1万平方米厂房,进一步提升产能。
在七都镇的安徽天下四方塑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轰鸣,热浪扑面。两台大型全自动化瓶胚生产设备正飞速运转,晶莹剔透的瓶胚如流水般从机器中“吐”出,工人们穿梭其间,熟练地分拣、包装。
“ 目前订单已经排到了一周后,两条生产线的工人日夜倒班,机器24小时不停,日产日销。”公司负责人孙海军告诉记者,作为该县硒泉产业的重要配套企业,公司自2023年9月投产以来,订单量一路飙升,2024年销售额突破1200万元。“今年一季度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倍,预计全年销售额将突破2000万元。”
走出车间,阳光正好。不远处,一辆满载瓶胚的货车缓缓驶出工厂,朝着黄山方向驶去。“我们40%的订单来自县外,有些企业甚至先打款再发货,这让我们有了更充足的现金流。”孙海军告诉记者,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公司生产成本不断降低,瓶胚售价也随之下降,上游硒泉企业的生产成本也跟着降低,形成了良性循环。“成本降了,订单自然就多了。”
从赶制订单到智能化改造,从瓶胚生产到产业链协同发展,石台硒泉产业的新春抢跑之势,正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近年来,石台县立足“硒”资源,正将生态“宝藏”转化为产业“富矿”。截至目前,全县已注册登记硒泉企业14家,其中11家投入生产运营。2024年,全县硒泉产业“综合产值达1.48亿元,同比增20.3% 。
我们将继续坚持技术创新驱动生产提质、数字营销打开市场空间、产业链延伸创造新价值、政企协同培育产业生态,力争‘十四五’末实现硒泉产业综合产值3亿元的目标。”该县科技工业信息化局副局长舒志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