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块过去没有路,很窄的,老百姓出行不方便,由于通行不便,这一片田地以前没人耕种撂荒多年。后来吴总看到这种状况,自己出资修了这条路。路修通以后,大户就来承包了,给老百姓也带来了福利。”近日,在枞阳县会宫镇老桥村新岗庄一个池塘埂上,该村党总支副书记姚琪对笔者说。放眼望去,田野里,秧苗青青,在微风中绿波荡漾;较远处,是一大片金黄的麦田,沉甸甸的麦穗低垂着,一片丰收景象。
姚琪口中的“吴总”就是新岗庄土生土长的吴龙友,他致富不忘报答乡亲,一直以来,乐善好施,积极投身于捐资修路、捐助孤儿、资助贫困学生、接济孤寡老人等社会公益事业。他的善行被当地百姓交口称赞,纷纷称他为“大善人”。
上世纪80年代,吴龙友初中毕业后便去石台县打工,在建筑工地上,他从小工做起,吃苦耐劳继而创业。1996年,吴龙友又去亳州市做起了土建,事业越做越大,也离家越来越远。但不管走多远,他一直不忘家乡,在他心里,老桥村新岗庄是他永远的根脉和乡愁。
2015年,吴龙友回乡时发现,曾经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田地大多荒芜杂草丛,田间的当家塘因堤坝年久失修,屯不住水,不同程度出现了积淤干涸现象,导致农田灌溉无法得到满足。同时,由于田埂、塘堤较窄,现代化机械的使用受到限制,手提肩挑增加了劳动强度和农业生产成本,村里大片田地很难受到种田大户的青睐。
吴龙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立即出资对村民组的7口当家塘进行了修缮,清理了塘底的淤塞,对塘堤和田埂进行加固和拓宽,并修建了涵闸。现如今一条4米宽的砂石路通向了农田深处,直至隔壁的村庄,村民可以直接开着车子到田间地头作业,保证了农田机械的使用与交通运输的便捷。
在建筑施工方面,吴龙友是个内行。他认为,水利设施建设是最基础的工程,把“里子”做好,道路硬化、绿化等“面子”工程才能跟进。
“水利修好后,村里的路该修的一定要修。”依托前期水利兴建的基础,吴龙友又出资将村庄内的“泥巴小路”全部实现硬化,并修砌了排水沟,率先为村庄实现了“户户通”。这条修砂石路也为后期的道路硬化工程打下了坚实基础,极大方便了家乡群众的出行和生产生活。
水利道路修好后,吴龙友又对村庄进行绿化、美化和亮化,建起了休闲亭,沿路种植了花卉景观林木、铺设了草坪、打造了垂钓中心。接着又拿出15万余元安装了50余盏太阳能路灯,实现村庄夜间照明“全覆盖”,解决了乡亲们夜间出行问题,如今乡亲们晚上出来散步、跳舞的也多了。
同村村民吴亚平受吴龙友善举的影响,也自发地将门前的一块600多平米地皮拿出来,捐给村里建休闲广场,“让乡亲们在一起休闲、娱乐,坐着聊聊天、跳跳舞。”
如今走近新岗庄,时令鲜花盛放,小叶榆等大型景观树绿冠如云,仿佛来到了一座大花园。这里民风淳朴,崇尚文化,环境优美,宜居宜游。这里还是晚清文学家、教育家吴汝纶的出生地,先生访日归来创办学堂回报家乡等故事在这里广为传颂、家喻户晓。
吴龙友说,在村里做点公益的事,主要是受祖辈的影响以及老父亲的言传身教,他的父亲吴宣南生前曾在村里干过支书,也是一名大公无私的党员,当年不论是生产队任何一样事,都风雨无阻,带头奔赴。老人家以身作则的同时,还经常教育子女们“要为家乡多做点贡献,特别是水利、道路这块公益的事情。”
“我还想建一个村民文化活动中心,为乡亲们聚餐联谊、办红白喜事、老年人娱乐活动等方面提供一个公众场所。”吴龙友对记者说。
吴龙友的慈善之举不仅仅限于本村,他还拿出9.8万元把去邻村兴元组的路也修好了。截至目前,吴龙友累计捐款捐物已达200万元。
“一人富不如众人富。”这是吴龙友的信念。他将继续怀着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公益这条路上越走越远。(通讯人 徐连祥 刘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