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

首页>地方频道>滁州>要闻

朝着争先进创一流阔步前进

历史长河波澜壮阔,在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的新征程上,滁州以团结凝聚磅礴力量,以奋斗书写崭新篇章,奏响了在全省争先进、在长三角创一流的时代强音。

这是一组振奋人心、提振士气的“第一”数据——

省辖市“赛马”评议以来,滁州经济运行连续7个季度全省第一,创新型省份建设连续两个季度全省第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省第一;南谯经济运行3次居全省第一,天长、来安、凤阳各1次居全省第一。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居全省第一,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稳居全省第一,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面积居全省第一,水产品产量居全省第一,全国气候投融资试点投资金额居全省第一,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居全省第一,创成省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入选示范数量居全省第一……

这是一张砥砺前行、开拓奋进的亮丽答卷——

今天的滁州,经济总量稳坐“安徽第三城”,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中国科创中心百强、全国外贸百强城市,蝉联全国最佳引才城市,正锚定打造长三角“四个地”、建设“七个强市”奋斗目标,以八大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发力“新三样”,疾驰“新赛道”,瞄准世界光伏之都,奋力争当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全省第一城、动力电池产业全省第二城、新能源汽车产业全省第三城,努力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多作滁州贡献。

一组组夺人眼球的数据,一项项引人注目的举措,一串串催人奋进的硕果,彰显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破除重重阻碍,闯过道道难关,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奋力走出新时代滁州高质量发展新路。

抢抓最大机遇,加快打造长三角“四个地”

省委书记韩俊强调,要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坚持上海龙头带动,学习沪苏浙之长,努力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加快推动形成全省全域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2023年6月28日上午,全国首条跨省城际铁路滁宁城铁(滁州段)正式开通运营,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10年谋划,5年建设,“城铁”梦圆。作为长三角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标志性项目、滁州开放发展的“一号工程”,这一连“滁”接“宁”的“火凤凰”,正以风驰电掣的“滁州速度”,越滁河、向长江、通大海,缩短滁州与“长三角”的时空距离,彰显了滁州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

这只是滁州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生动缩影。

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全市上下有着高度的思想自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滁州的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要扬滁所长、主动作为、大胆突破,努力形成更多引领性、标志性成果,加快打造长三角的产业辐射腹地、高端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康养旅游目的地和吸引人才的集聚地。

聚焦“六破六立”,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对标沪苏浙、学习新经验,把思想大解放、环境大优化、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任务大落实落到实处。2023年8月23日至24日,市党政代表团赴浙江湖州、上海市杨浦区和徐汇区学习考察,两地登高望远的大思路、争先进位的大气魄、敢为人先的大手笔、海纳百川的大作为让党政代表团深感震撼、印象深刻,21名市直单位和县(市、区)主要负责同志在《滁州日报》头版刊发署名文章,取他山之石借鉴,借东来之风谋篇,谈思路、话举措、立目标、定任务。

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近三年,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近20次率队赴南京、苏州高位推进合作事项,互动频次之高,前所未有。通过与沪苏浙的密集对接,达成了一批深化合作事项,建立了与沪苏浙城市城区和园区的常态化对接合作机制,共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走深走实,三季度省“赛马”评议中,沪苏浙在滁投资亿元项目实际到位资金居全省第一。

借东风、搭快车、抓机遇,滁州一体推进“2+3+N”合作平台建设,让一块块试验田热潮涌动、活力迸发。顶山-汊河、南谯-浦口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正在“加速跑”,已落户亿元以上项目91个、总投资近840亿元,其中50亿元项目2个、百亿元项目3个;南京与定远、凤阳、明光共建3个产业合作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主导产业引育正在加快步伐,宁滁的手牵得更紧、心贴得更近;中新苏滁高新区全年新签约亿元项目40个,协议总投资同比增长47.4%,百亿元项目实现新突破,新引进长三角地区项目和投资额占比分别达80%、72%,创历年新高,正着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拥抱一体化,共享一家亲。一体化发展红利在医疗、教育、政务服务等民生领域得到充分体现。南京琅琊路小学等4所中小学在滁设立分校,5所学校与南京一对一合作,通过合作办院、设立分院、组建医联体或专科联盟等形式与长三角医疗机构合作项目200个,市一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入南京12320挂号系统。与上海嘉定区、苏州吴中区签订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合作协议,与南京市签订民政帮扶协议。

风劲潮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加鞭。锚定打造长三角“四个地”奋斗目标的滁州,找准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连接点、融入点、突破点,思想观念上全面融入、体制机制上创新突破、区域板块上深度链接、重点领域上示范引领,一个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在皖东大地展露芳颜。

聚焦实体经济,全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省委书记韩俊强调,要开展“投资安徽行”等系列活动,以扩大有效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走进冬日的皖东大地,生机勃发、热潮涌动,一处处如火如荼的施工现场,演绎着只争朝夕的主旋律;一个个争分夺秒的进度工期,跑出了项目建设的“速度”与“激情”。

滁州坚持把“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工作“第一战场”,把招大引强作为“一号工程”,紧盯500强、“国字号”等行业头部企业、链主企业以及新兴产业、数字产业、未来产业等,深入开展招商引资季度攻势,积极招引一批“小巨人”“隐形冠军”和“独角兽”企业,力争百亿级产业项目实现新一轮县域全覆盖,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劲动能。据了解,全年亿元以上项目新签约513个、新开工510个、新竣工320个、新投产350个,东旭光电、晶隆半导体、正泰二期等13个80亿元以上项目签约落地,国轩、旭合一期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捷泰、天合、中润、昆宇、美达伦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参加全省集中开工项目376个、总投资287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26亿元,分别居全省第二、第三、第三;投资“赛马”连续6个季度获省激励。

抓住了大项目、好项目,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谁在抓大项目、好项目上占得先机,谁就能拥有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

前不久,滁州力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基地项目在全椒县经济开发区举行投产典礼,该项目总投资201亿元,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储能电池生产基地。此外,国轩电池、正泰二期等一批投资超百亿的大项目开工建设,天合一期、尚德电力、东方日升二期等一批百亿级好项目建成投产,为滁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大块头开动大马力,大马力带动大产业,大产业催生大市场。去年以来,滁州紧盯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新三样”,深挖招商线索,完善产业链条,突出创新引领,强化要素保障,产业发展态势蓬勃。去年,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产值1362亿元、增长56%,全球光伏20强企业有9家落户滁州;动力电池产业集聚了比亚迪、国轩、力神、天合等一批头部企业,产值增长超25%;新能源汽车产业规上企业达483家、居全省第三;“新三样”出口总值居全省第2位,在全省占比达12.6%。战新产业产值达2300亿元、增长10%。

让企业多花时间找市场,少花时间找市长。在持续推动八大产业提质扩量增效上,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以上率下,主动作为,担任产业链链长和产业链党委第一书记,定期召开产业链工作推进会、企业家早餐会和产业链党委会议等,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项目签约、开工、投产、运营等各环节问题,把想企业之所想、想企业之将想、想企业之未想落实到每个层级和部门行动上。

人人重视营商环境、人人都是营商环境、时时处处都讲营商环境的氛围在皖东大地蔚然成风,“亭满意”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不断擦亮,在省辖市“赛马”评议中,滁州营商环境连续6个季度位列全省前三,入选全省创优营商环境改革创新试点市、全国优化产业营商环境先行典范,获评“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系全省唯一入选地级市。

“投资安徽行,投资滁州真行!”受到邀约共赴滁州的海内外客商集体为滁州打call,让滁州声名远扬。

坚持创新赋能,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省委书记韩俊强调,要扎实推进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扎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强高能级科创平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实施人才兴皖工程。

科技是强盛之基,创新是进步之魂。加快打造省际毗邻合作新典范的中新苏滁高新区坚持擦亮“高新”底色,将“创新”发展作为不竭动力。为鼓励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园区去年制定出台的《关于全面加快推进中新苏滁高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指出:对新认定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的企业,园区分别一次性给予50万元、50万元、20万元、10万元奖励。

真金白银的激励足见真心实意的诚意。“现在我们的厂房是供不应求,入驻企业多数都是专精特新企业,很多企业从这里起步,逐渐壮大,最后在园区拿地自建厂房,扩大产能。”中新苏滁高新区经济运行局局长陈涛向记者介绍,园区始终把专精特新作为导向,坚持创新引领,积极培育了一批专精特新隐形冠军、具有引领性的高质量科创项目和具有支撑性的高能级产业化项目,去年一年就新增20余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激起园区创新发展一池春水。

航拍中新苏滁高新区。 全媒体记者计成军摄

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旗帜性抓手,深入实施科教兴滁、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科技领军企业培育计划,完善“揭榜挂帅”“竞争赛马”“定向委培”等机制,持续加强与沪苏浙地区科创合作,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推深做实新时代“满天星人才计划”,持续开展“千企百校”大学生招引……源源汇集的科技要素、勃勃而发的创新动能,成为引领滁州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越来越多“顶天立地”的高科技转化为“铺天盖地”的生产力,越来越多的“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只有不断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创新才有不竭动力。2023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2100家,累计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8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65家,均居全省第三。

与大学大院大所合作发展是滁州深化院地合作、集聚科创资源的一次“双向奔赴”。去年来,滁州与中科大、合工大、安大、南工大、南信大、南农大等签订合作协议,共建“科大硅谷”“工大智谷”、南信大天长研究院、南农大滁州科教创新园等,累计建成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超300家。举办2023年长三角创新创业发展联盟大会,与上海杨浦、徐汇开展“科创+产业”协作,积极嵌入长三角科创共同体,为滁州抢占发展新赛道、构筑发展新优势提供强劲动能。

寻千里马不惜远赴千里。2023年11月16日,我市“千企百校行”专场招聘活动走进吉林大学,市委书记许继伟向青年学子发出寻找“城市合伙人”的真诚邀约。

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求贤若渴的诚意、久久为功的毅力集聚创新人才。去年以来,滁州实施新时代“满天星人才计划”,出台高层次人才25条、大学生和高技能人才18条,举办“星耀滁州·会客虹桥”“才聚满天星·筑梦新滁州”系列活动,开展“千企百校行”校园招聘,与吉林大学等32所高校成为“人才合伙人”,新引进高层次人才670人、大学生3.6万人,均较2022年翻番。人才政策兑现“四即四享”改革做法获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

奋进的滁州,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万马奔腾。如今的滁州,八方人才奔涌而来,人才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正成为群英荟萃之地、创新创业热土。

办好民声呼应,绘就有温度有质感的民生画卷

省委书记韩俊强调,民之所望,就是政之所向。要始终把群众的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构建“民声呼应”工作平台体系,面对面感知民声民意,实打实办好民生实事。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周末,在南谯区施集镇井楠村的井楠茗宿,房前屋后,人潮涌动。来自沪苏浙等地的游客们采茶、烧烤,休闲、拍照,欣赏乡村美景,品尝乡村美食。

瓜果飘香、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和井楠村一样,一幅幅秀美和谐的乡村画卷,正在皖东大地成百上千个乡村徐徐展开。去年我市有10个村入选首批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创建,新建成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36个,4个村获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当前,滁州正按照省委、省政府“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部署,围绕走好“六个之路”,聚焦推进“五个振兴”,以打造长三角的“菜篮子”“大厨房”为目标,持续做好“三头三尾”增值文章,农民口袋“鼓”起来了,乡村环境“靓”起来了,乡村振兴的大道越走越宽阔,共同富裕的基石越来越牢固。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呼,我有所为。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市委明确要求,面对群众呼声,必须紧扣省委“六快”要求,切实做到“三个当天”“三个亲自”“三个压实”。滁州市在全省率先出台《“民声呼应”办理工作机制》、制定《滁州市群众诉求反映平台责任单位责任清单》《〈民声呼应〉主办单位责任清单》,建立以市“民声呼应”为牵头的“1+8+N”群众工作机制,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结果负责制”,从解剖一个问题到破解一类问题,一件件群众有感的关键小事快速解决,一桩桩群众关切的民生大事办好办实,一批批群众迫在眉睫的揪心急事妥善处置,群众的呼声、哭声、骂声变成了笑声、掌声、喝彩声。据了解,省《民声呼应》交办涉滁问题办结率、满意度均为100%。

老旧小区变成“住用安全、设施完善、功能齐备、出行方便、环境整洁”的美好家园;口袋公园随处可见,让人们体验到“出门进园”的惬意;“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三公里就业圈”方便了群众,提升了生活和工作的品质……一项项民生工程竣工、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化作一份份温暖人心的民生清单,为民生“加码”、为幸福“加速”、为生活“加温”,老百姓脸上的笑容成了最美的市容。据了解,滁州“暖民心”行动群众满意度连续5个季度居全省前两位。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新征程上,滁州向着打造长三角“四个地”、建设“七个强市”的奋斗目标,扬起450万滁州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风帆,保持迎难而上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奋发有为的朝气、争先进位的志气,坚定信心、团结奋斗,走在前列、争创一流,正砥砺奋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滁州篇章。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5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