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温度的城市,应该是一座无障碍的城市。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去年9月正式施行,记者从市残联获悉,近年来,我市加快落实公共场所无障碍环境改造,并多次聘请相关专家前来指导无障碍城市建设,无障碍环境建设,正融入城市日常生活的点滴。同时,以创建国家无障碍环境建设示范城市为目标,市残联和市住建局正在制订无障碍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无障碍示范城市创建方案。
日前,记者与盲人、老人一道,在锡城的公园、公厕、老新村、医院等地,实地体验了已建成的相关无障碍设施。
户外休闲“无碍”
公园频上新,丝滑逛起来
“以前不愿意出门,今年无锡建了‘白手杖’花园等好几个残疾人友好公园,我们有自己的休闲去处了。”上周,盲人苏淮与记者相约去了云林生态体育公园。今年5月,这个公园完成无障碍设施升级。在智能语音提示器、无障碍导视地图、无障碍智能服务桩的“支持”下,苏淮体验到了逛公园的乐趣。除了智能设备,云林生态体育公园还将以前仅台阶通行的道路改建坡道,方便轮椅通行;增加残疾人停车位满足残疾人出行需求,让轮椅出行的人群逛公园更“丝滑”。
而苏淮提到的“白手杖”花园,是渤公岛升级改造时新建的盲人友好示范园,也是我市首个专为视障人群设计的主题花园。花园通过音乐互动、触觉等其他感官体验帮助视障人群更好地感受这个世界。公园的设施、扶手上随处都有盲文解说;盲道用黄色收边,扶手则是鲜亮的橙白色,方便弱视和色弱人群辨识;园内栽种的植物均为无毒、无刺、具有香气或叶形具有特色的品种……记者采访中偶遇了视障女孩小任和她的妈妈。这位妈妈挺感慨:“女儿第一次逛公园逛得这么开心。”
渤公岛“白手杖”公园、梁溪区晨曦无障碍公园、锡山区云林无障碍体育公园……今年,我市积极推动无障碍示范点建设,无障碍公园频频“上新”。据悉,市残联还将打造8个残疾人之家无障碍示范点建设,制定残疾人服务机构无障碍建设指南,帮助更多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
生活环境“无碍”
老新村公厕,改造更有爱
走进改造完的梁溪区芦东社区新苏新村,不仅小区面貌焕然一新,提档升级后的小游园也让人惊喜——地上铺有盲道、木制扶手对残疾人和老年人都十分友好。“我们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对这里感情很深,小区改造的时候很多设施是为我们老年人建的,现在更舍不得走了。”小区老住户蒋阿姨表示。
而家住惠山区天一玖著的万女士被小区附近的公厕惊喜到了,“吃完晚饭遛娃,娃突然要换尿不湿,在地图上看到附近有个天盛路公厕,去了发现有专门的母婴室,里面不但有婴儿护理台,还有小朋友的临时座椅等,对单独带娃出行的家长来说太贴心了。”万女士开心地表示。除此以外,男厕和女厕还分别设置了残疾人如厕位,方便残疾人和轮椅出行的老人如厕。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老旧新村无障碍改造、公共厕所无障碍化改造、各类残疾人服务机构无障碍改造升级等工作,打造“无碍”生活环境。比如,今年我市计划新改建公厕50余座,其中增加坡道、墙壁扶手、母婴室等无障碍设施是重要内容。
公共服务“无碍”
更多人参与,联动增利好
无障碍环境建设,需要全社会参与。硬件改造升级后,沟通难题如何解?——线上线下融合联动。
作为我市首家开设无障碍“手语助医”绿色通道的医院,4年来,市人民医院的手语志愿者团队为数百位前来就诊的听障人士提供就诊引导。患者服务中心副主任秦雪芳是团队成员之一,她不但是听障患者的手语翻译,也是医院手语培训班的老师之一,带出了不少“徒弟”,有了这些医护人员,到医院就诊的听障人群实现了就医无障碍。
不仅有“点位”上的服务,还有“面上”的利好。近日,市残联在“无锡残联”公众号推出“蚕宝宝手语在线翻译”小程序并开启试运行,听障人士可以在小程序内在线联系手语翻译老师,以解决他们在就医、办事时遇到的沟通不畅问题。值得一提的是,手语翻译老师中包括部分轻度听障人士,“对残疾人来说,除了受助,他们也希望能助人,而且听障人士之间也更容易互相理解。”市残联相关工作人员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