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苏皖边界有个“乌江站”

  家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单位在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桥林街道乌江社区,杨阳是位跨省上班族:“骑电动车过个乌江大桥很快就到,全程只要十来分钟”。

  一河之隔,两个“乌江”。日常往返大桥两端,杨阳这两年明显看到一个变化:“桥上不堵也不乱了!”在她的印象中,过去,流动摊贩在大桥靠浦口一侧占道经营,遇到交警、城管来管时就推着小车来到和县这边躲避。

  变化远不止于一处桥面秩序的改善。这片省际毗邻地区已从不好管、管不好悄然走向共建共治共享,这得从坐落在大桥南端的浦口联动共治苏皖乌江站(下称“乌江站”)说起。

  地名相同,人文相亲,两边的居民往来频密,社会管理事项交叉。在浦口区乌江派出所所长徐建宏看来,昔日乌江大桥上“两边躲”的摊贩是跨地管理难的一个缩影,小到社会秩序,大到违法犯罪,只要跑出了省界,管理上就面临着行政壁垒。

  去年5月31日,由浦口牵头、两地携手,乌江站揭牌成立,定位为综治驻勤站、快反处突站、联勤防控站、纠纷调处站、便民服务站,致力于实现“进一扇门,办两省事”。

  125平方米的乌江站,办事大厅内摆放着南京、马鞍山两市政务服务一体机,可提供社保权益单打印、老年优待证办理等29项政务自助服务,还设置了公安、司法、综治、行政执法、政务服务等5个“跨省通办”窗口,可以办理异地医保报销、异地就医备案等22个高频事项,此外还有城建、交通、应急等11个部门轮驻。

  9月2日10点多,马鞍山市政务服务一体机前,聂女士为申领失业金,来打印此前在老家和县乌江镇的一段参保记录。她3年前转到浦口乌江社区工作,已在这边购房定居,只是新近离了职。有了这个共治站点,失业金的事她既不用往桥林街道跑,也不用回桥北老家办。

  不仅仅是方便,还有快捷。一个月前,杨阳上班路过乌江站时,在“跨省通办”窗口顺便就办了灵活就业人员社保缴纳业务,“来得早不用排队,几分钟就办完了。”

  “站内日常办公人员约30人,和县方面3—4人。”徐建宏兼任乌江站站长,他说,苏皖两支队伍在站内协同办公,背后离不开一套双方认可的工作机制。

  乌江站落地运行后,两地通过公安主推、街道主抓、部门主责、社会参与,推动社会治理力量在毗邻地区基层聚合,30项联动共治事项逐渐从纸面走向实践。跨省售/买煤气罐便是共治事项之一。

  据了解,和县的煤气罐为橙色,浦口的为蓝色。因为钢瓶与气源不同,“橙罐子”要比“蓝罐子”便宜,部分浦口的店家和居民就会选择跨省购气。

  “桥北的燃气点跨区域售卖燃气未取得经营许可,桥南的用户也存在阀门与灶头设备不匹配情况,由此造成了不少安全风险问题。”徐建宏说,当地去年发生过3起煤气罐引发的警情,均属跨省购气情形,“以前只能要求整改,难以从源头管控。”

  和县乌江派出所教导员刘俊表示:“乌江站设立以后,我们从行动之初就一起商量筹划,合作师出有名也有章可循,不用一涉及跨省就要层层报批。”

  浦口区乌江派出所民警郭彪记得,7月19日一早,他和社区工作人员巡查时,在南一村一栋居民楼内的餐馆里发现有3个“橙罐子”,随即把信息传给站里的和县同事李超,“请协助查明煤气罐来源。”李超将情况上报和县乌江派出所,很快锁定了违规燃气点并依法处置。

  截至目前,浦口乌江大街沿街店铺违规购气行为全部整改到位,18户用“黑气”的居民被责令“瓶改气”,和县乌江镇方面则取缔了2个违规售气点。与此同时,浦口也在计划对乌江大街进行燃气管网铺设,以助用气成本降低。

  在联动共治机制下,两地合作的成效不断显现。数据显示,自乌江站运转以来,已为两地群众办理民生服务事项3100余件,化解基层矛盾360余件,浦口区乌江派出所辖区的刑事案件同比下降80%,苏皖交界处浦口段车流量在同比上升47.2%的情况下,平均通行效率提升42.8%。

  “省际毗邻地区治理精细化,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是我们的目标。”南京市浦口区副区长、公安分局局长李祥说,浦口与安徽的和县、来安县、全椒县、南谯区四地接壤,交界线全长81公里,像乌江站这样的联动共治站点,浦口区现已建成投用6个。“一个个省际接壤处的一体化实践是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的‘盆景’,‘盆景’多了就会成为‘风景’。”他说。

  浦口的这项探索,在南京都市圈亦具有首创意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目前,南京市已将省际接壤处基层治理一体化作为一项重点改革工作部署推进。

  “乌江站的实践,说明了省际毗邻地区通过深度治理合作可以实现1+1>2的效果。”在南京市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任克强看来,需要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及南京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高度,秉持发展共同体的理念,从规划制定、队伍建设、数据治理、平台搭建、主体参与、文化认同等层面协同推进,最终实现“纵向联动无断层、横向协同无缝隙”的社会治理一体化形态。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8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