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弈者谋势,善治者谋全局。
自市委六届五次全会提出打造汽车零部件、预制菜、光伏能源“三基地”,构筑算力、物流、文旅度假“三节点”以来,我市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聚焦“三基地三节点两支撑”布局,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持续做好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文章,加快构建创新引领、要素协同、链条完整、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卡位入链
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基地”
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乘势而上。2024年1-9月份,全市汽车产业链营收71亿元,同比增长40%,增速居全省第一;零部件产业营收45亿元,同比增长81.4%。强化招引“延链条”。持续深化与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围绕动力电池、专用车改装、汽车核心零部件等领域深入洽谈,形成宿州市奇瑞合作事项备忘录,并签订奇瑞汽车增程器发动机项目框架合作协议。推动新能源汽车子基金实质性组建,“以投带引”促成中科摩通智能化设备项目、中鼎汽车热系统总成项目落地。依托汽车电子、刹车、温控等零部件基础,招引链上企业,索力德普高端功率半导体项目、中创汽车过滤器项目落地泗县。加快培育“建集群”。全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入库企业114家,涉及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刹车系统、悬吊系统、照明装置、温控系统等方面。汽车领域已建设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7家、省级数字化车间11个,拥有首台(套)产品3个、首批次产品1个。泗县获批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形成了包含汽车燃油泵及配件、滤清器、轴承、水泵、火花塞、刹车片等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集聚汽车零部件企业80余家。健全支撑“优生态”。1-9月,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4.5万辆,新增新能源汽车1.33万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28.8%。充电桩保有量24675个,新增充电桩10315个,完成年度建设任务的87.4%。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成功举办皖北汽车产业人才供需对接会,宿州学院与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上汽集团联创汽车电子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搭建产业平台,成立泗县汽车零部件产业协会,举办产业发展专题研讨班、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创新大赛暨产业智库沙龙、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服务诊断会等活动,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资金、技术、人才方面问题。印发《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发展政策实施细则》,安排专项资金1100万元用于支持汽车领域创新平台以及重大项目建设。
预制菜生产基地聚势而强。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坚持标准化夯基、数字化赋能、绿色化立标、集聚化发展。目前,培育预制菜生产企业近200家,开发面食类、肉蛋类、果蔬类和预制菜肴等四大类别、50多个系列、1000多个预制菜品种,产值155亿元,居全省第一。我市获评中国预制菜创新发展示范基地,埇桥区入选2023全国预制菜产业基地百强。坚持本土品牌“走出去”。在全省率先出台支持政策、建成预制菜产业园、制定预制菜团体标准、成立预制菜学会,每年安排7000万元财政专项经费支持预制菜产业发展,总投资6.27亿元的预制菜产业园已进驻10余家企业。与江南大学共建江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宿州分中心、与合肥工业大学共建“符离集烧鸡产业创新研究院”,创建宿州乡村振兴(预制菜)协同技术服务中心,开展预制菜标准化工作,先后制定出台宿州市速冻预制菜肴等多项团体标准。梳理79家预制菜企业,拟奖补资金1115万元。成功举办或参加杭州、上海、北京绿色农产品展示展销会,累计销售和签约订单5.6亿元,全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工作推进现场会在砀山县召开。加快优质项目“引进来”。2024年1-10月,全市签约项目72个,总投资269.19亿元。重点建设10万亩蔬菜规模种植基地、100万亩水果种植基地,以及温氏、牧原、草源牧业等大型标准化生猪、畜禽、肉牛等养殖场,保障优质原料供应。忆中味、安徽瑞中食品预制菜等项目开工建设。爱泽供应链冷库、龙润堂“小吊梨汤”、冠虹“整颗炖梨”、梨多宝公司“梨多酚”、兴达罐业“冻干梨干”等项目建成投产。
光伏能源生产基地起势而进。2024年1-9月,我市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实现产值约20.6亿元,同比增长84.7%;新增2户规上企业。2025年,新签约项目36个、投资金额148.421亿元,开工项目22个、投资金额156.5亿元,投产项目5个、投资金额24.4亿元。投资131.93亿元泗县泉为年产150万吨太阳能双玻基板及22GW光伏电池组件项目、投资55亿元市高新区钛创新能源新一代高效太阳能电池片(TOPCon及异质结)项目、投资101亿元埇桥区远景埇桥新能源装备制造及新能源风电场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泉为绿能一期将于2025年4月建成投产。构建产需对接平台,组织光储领域企业参加省融企对接会和“皖企投融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月一链投融资路演活动,与上海新能源行业协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等专业机构对接联系,组织泉为科技、巨仁光伏参加第十七届国际太阳能光伏大会暨展览会。指导巨仁光伏获得省级产业链协同创新政策支持。
坚持搭建矩阵
构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三节点”
构筑高水平算力节点。坚定不移将云计算、大数据作为重点产业,全力打造长三角区域重要数字经济基地。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依托世纪互联、华瑞网络2家核心企业,部署华为、浪潮、量子、阿里等政务云以及移动灾备云等业务,通用算力达15.16PB。依托汴水之畔超算中心,形成超级算力15P,居全省第二。依托淮海智算中心、算力互联智算中心、国创智算中心,大力发展智能算力,全市智算算力达2205.7P,总规模居全省第二,与合肥、芜湖并列为安徽省三大智算中心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算力产业园已完成投资约20亿元,建成5栋10万平方米数据机房,达到A级数据机房的标准。投资8000万元独立建设完成长三角区域双链路高速传输网络通道,使宿州成为安徽省第一个双路由网络直连上海的城市,满足即时计算需要。已建成4.3万公里覆盖全国的算力数据通信网络,首批已开通25个核心城市。产业生态不断形成。全市算力资源上线率达到88%,使用率达到59.8%(高于全国上线率60%、使用率38%的平均水平),有效支撑抖嘉网络、和君纵达、易德数据、量彩纳米等企业开展视频优化、用户行为分析、材料结构模拟等即时计算和科学计算业务。不断丰富场景应用,为合肥科大讯飞提供教育、医疗、金融等领域的行业大模型推演,积极引入海克斯康、华大九天等软件研发企业,联合奇瑞集团,在整车能量管理、国产汽车芯片选型与验证等领域开展合作。
构建高标准物流节点。扎实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物流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全力争创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现代物流体系运行通畅。印发实施《宿州市物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0)》,构建“三核五园多点”物流空间布局。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公路货运量1.5亿吨,同比增长2%;铁路货运量1500万吨,水路货运量737万吨;邮政行业业务总量完成16.34亿标准量,增长22.2%。物流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目前,全市现代物流产业在库重点项目43个,总投资136.1亿元。建成符离铁路货运中心、粮食物流和应急物资保障中心及宿淮铁路蒿沟站、沱浍河航道宿州段等关键性基础工程;围绕园区物流节点,建成砀山幕天冷链仓储物联园、萧县长通物流园、泗县耀鼎物流园等一批县域物流项目。宿州百大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安徽微谷多温层智能物流配送中心、传化宿州公路港一期等项目建成运营,埇桥区蕲县港口码头、砀山县冷链集配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入围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成各类冷库330余座,冷库库容超210万立方米。2024年上半年,基地内重点企业冷链货物吞吐量450万吨,营收近9亿元。现代物流企业加速成长。全市集聚快递企业26家,快递末端网点852个,邮乐购站点1983个。培育道路货运企业1005家,货运车辆5.7万辆;网络货运平台企业45家,注册车辆21万辆;创建A级以上物流企业20家,其中3A级物流企业6家、4A级物流企业1家;创建4星级冷链物流企业1家。对接京东物流、中华佳农、中集集团、双汇物流、拼多多、极兔快递等物流企业,推动签约中华佳农冷链产业园、顺丰定制库、京东电商物流中心等项目。
构筑高热度文旅度假节点。扎实推进《中共宿州市委 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文旅融合彰显宿州魅力加快建设高品质旅游强市的实施意见》,大力推动旅游业提质增效,文旅品牌形象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截至2024年10月底,全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次数超3000万人次、同比增长8.2%,实现旅游总收入约215亿元、同比增长15.9%。旅游品牌创建成果丰硕。灵璧县钟馗文化园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评价,宿州城市规划展览馆、宿州美术馆、埇桥区西山花海获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创建省级研学旅游基地6家,打造省夜间文旅消费“四个十佳”品牌2处、省重点文旅项目“三个十佳”1处,获评皖美消费新场景10处(其中6处为文旅类)。旅游业态产品持续开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6条;开发省级特色主题旅游线路综合类3条、研学类5条、非遗类1条、红色类1条、文物类1条。砀山梨花节、萧县伏羊文化节荣获“中国节事卓越品牌奖”;灵璧鸬鹚捕鱼节获评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成功举办中国(宿州)大运河非遗展系列活动、“520宿州文旅”系列活动。旅游促消费力度不断加强。先后赴杭州、苏州、合肥等地,举办宿州文化旅游资源招商推介活动,吸引20多万人次咨询、互动。合计发放文旅消费券近1000万元,带动市民、游客消费超3000万元。
聚焦实体经济
锚定目标夯实产业根基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我市以推进“三基地三节点”建设为战略抓手,一手抓传统企业“脱胎换骨”,一手抓新兴产业“强筋壮骨”,为构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劲动能。但我市“三基地三节点”产业布局还存在规模小、链条短、层次低等突出问题短板,产业体系亟待完善,集群建设尚需提升,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下一步,全市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直面产业发展存在的短板和痛点,锚定“三基地三节点”产业布局不动摇,靶向发力、综合施策、久久为功,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根基。
锚定强工兴产,深入理思路、细谋划。立足宿州产业发展实际,聚焦省委量身定制的“一县一策”,注重“三基地三节点”与“5512”产业工程的有效衔接,科学谋划产业,突出特色发展,因地制宜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坚持项目为王,持续抓招引、扩投资。统筹招大引强和增资扩产,用好“市场+资源+应用场景”招商引资新模式,学习借鉴基金业绩对赌、平台公司兑现等招引方法,开展产业链供应链招商、产业生态招商、科技招商、场景招商等,力争百亿级制造业项目实现突破。
创优一流生态,聚力优服务、强保障。推深做实“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六大行动,组织开展产业链“百场万企”对接活动,针对性开展“小而精”要素对接活动。制定实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30条政策,做实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多维发力推进“千企万户大走访”,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