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一系列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中部地区崛起新篇章。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国内大循环的关键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的战略节点,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安徽居中靠东、南北兼具,区位条件优越,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前景可期。安徽要牢牢把握独特的区位优势,持续深化与中部其他省份的多层次对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奋力在中部地区崛起中闯出新路,为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
转型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加强传统产业信息化赋能和智能化改造,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注重与中部其他省份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合作,构建“链主”与“链长”企业的产业联盟,加强跨域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协作,优化产业布局,深化跨域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的“四链”融合,形成中部地区产业协同发展合力。充分利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资源,开展原创性技术、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培育创新主体,推动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打造中部地区高水平的创新平台。聚焦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加强与中部地区企业协作,形成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的新态势,构筑中部六省各有特色、分工合作、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和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分工格局,提升中部地区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
打造长三角与中部地区联动发展纽带
安徽,既属于长三角,也是中部地区省份,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同时覆盖的唯一省份。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独特区位优势,使安徽成为连接长三角与中部的重要纽带。加强统筹规划,依托长江、淮河以及京广、京九铁路等交通大动脉,建设一批产业集群和合作园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行业商会协会作用,打造联接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国际商协会联盟,构建联接长三角与中部的市场、资本、产业、人才、技术、信息同项目对接、互动耦合的平台。举办长江流域园区合作联盟交流活动,积极参与淮河流域园区合作联盟,完善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会商机制。积极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主动与中部地区产业对接,构建双向互济的经济合作新格局,推动东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支持合肥、铜陵、池州、安庆积极参与长江中游三省协同发展合作机制,推动阜阳、亳州、宿州等积极参与中原城市群内城市间合作,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加快中部地区城镇化和大通道建设
加快安徽皖北城镇化进程和合肥都市圈扩容,支持合肥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争创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增强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实现与中部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强化与武汉、长株潭、郑州、南昌等都市圈及山西中部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强与南京都市圈协调联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之间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吸纳劳动力及人口的能力,加快人口城镇化和市民化进程,统筹城乡协同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以“交通先行”为突破口,大力推动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实施中部城市快速通达工程,积极参与中部地区大通道建设,推动中部地区在交通、能源、信息等领域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同推进中部地区大通道规划、网络、枢纽、服务、管理一体化建设,为国家战略实施全面提速提供服务保障。
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
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拓展开放领域和开放空间。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与交流,深化与沪苏浙和长江经济带其他地区、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通关合作,推动皖企借力中部重大开放平台走出去,加入中非经贸合作,吸引境外企业和投资者来皖投资兴业,探索“皖货出海”模式,探索不靠海不沿边的内陆开放新模式。提升世界制造业大会、“天下徽商”圆桌会等开放平台能级,联合中部其他省份共同举办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等重大展会。加强合肥与郑州临空产业园区合作,重视与中部省份的毗邻地区合作平台建设,联合建设境外产业合作园区。对标国际规则,建设新型全省政务“皖事通办”平台,深化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
与中部省份协同开展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推动产业结构向绿色化、低碳化方向转变,共同发展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重点推动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和领域能效提升。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布局建设一批集中式和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加大两淮煤层气开发力度。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支持两淮等采煤沉陷区和马鞍山、铜陵等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打造生态修复治理样板工程。推动低碳产业发展,积极开展碳交易与节能减排,与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合作,共同开发碳资产,探索分区交易策略、鼓励技术创新和政策引导等措施,构建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完善碳交易体系。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强化长江岸线分区管理与用途管制,提高岸线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推进长江生态修复和江河战略联动协同,加大跨域生态环保突出问题的协同整治与监管力度,与湖北、河南两省联合加强大别山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夯实生态屏障。完善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落实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作者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