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兴涌优公司生产的秸秆饲料。(孙吉晶 摄)
近日,在慈溪市横河镇建立水稻农场场部,一座偌大的钢结构建筑基本成型,工人正在紧张施工。“这是新建的农作物秸秆标准化收储中心,再过几天就可以完工了。”建立水稻农场负责人戚建立说。
戚建立经营着600亩土地。去年10月,他又有了新动作——建设一个秸秆收储中心。收储中心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添置了拖拉机、打捆机等设备,总投入达到300万元,其中慈溪市补助150万元。
慈溪是国家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该市对秸秆离田给予每吨180元的补贴;对新建收储中心和购置秸秆离田相关机械设备的,按投资额的50%给予补助。
在政策的加持下,慈溪市秸秆离田有了起色。
提高秸秆离田利用率
按照不久前出台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高质量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实施意见》,今后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工作重点是进一步提高秸秆离田利用率,要求到今年底,全省秸秆离田率达到30%,到2027年达到45%。
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到去年底,宁波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为97.93%,离田率为22.6%。也就是说,宁波要达到省政府设定的目标,秸秆离田率今年内还需提升约8个百分点。
随着粮食生产的发展,农作物秸秆种类繁多、数量可观、分布广泛等特点不断凸显。由于工业化的推进和煤、电、天然气的普及,对传统用来烧火做饭的秸秆需求量骤减,秸秆焚烧等现象时有发生。
2023年秸秆台账数据显示,我市一年秸秆可收集资源量约74万吨,按作物类型分,主要为水稻、小麦和豆类,其中水稻秸秆占近六成;按利用类型分,直接粉碎还田占七成以上,其余是离田肥料化利用、饲料化利用、原料化利用和能源化利用等。
从客观上来说,我市秸秆综合利用方式以直接还田为主,离田利用率不高。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秸秆离田利用率不高,与我市秸秆综合利用企业数量有限、规模不大及收储运体系不健全有关。
因此,提高秸秆离田率,是我市今后秸秆综合利用的努力方向。
业内人士告知,秸秆离田率提高到30%,按宁波现有秸秆资源量约74万吨计算,秸秆离田量一年要增加6万吨左右。
构建秸秆收储运体系
位于慈溪市观海卫镇的宁波禾和农业有限公司,去年底建成了面积3200平方米的农作物秸秆标准化收储中心。眼下,包括打捆机、拖拉机、搂草机等在内的一批机械设备已到位,总共投入550万元。
在国家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建设的推动下,慈溪加快推进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着力提升秸秆离田利用比重和秸秆产业化能力,加快形成全市域秸秆高水平综合利用新格局。
慈溪在我市率先出台秸秆离田能力提升项目补助政策,大力培育专业化秸秆离田服务组织,组建秸秆经纪人队伍。去年,新培育秸秆离田服务主体5个、秸秆经纪人7名。
宁波禾和农业有限公司通过新建秸秆标准化收储中心,形成了日作业量1000余亩的秸秆全程机械化高效离田作业队伍,为周边种粮大户提供秸秆打捆作业,服务面积已有2万余亩。该公司负责人林卿表示,收集的秸秆送到定点秸秆利用企业,可实现“变废为宝”。
慈溪市农业监测中心主任高丹娜表示,秸秆“变废为宝”,既解决了环境问题,又能让农户增收,这是双赢之举。
鄞州区姜山镇是产粮大镇,粮食播种面积10万余亩,土地流转率高达95%,但每年秸秆离田率仅在10%左右。目前,该镇有5家秸秆打捆企业、20台打捆机。
姜山镇励江岸村种粮大户、瑞祥粮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卢小艇拥有7台打捆机,去年收购了1万亩的稻草。去年下半年,卢小艇投入资金280万元,建成仓储面积2400平方米的秸秆收储中心。眼下,他计划再购买4台打捆机,把稻草收储能力提升一倍。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市已成立了56支秸秆打捆队伍,打捆机械126台。
建设秸秆标准化收储中心,也是构建秸秆收储运体系的关键一环。
2022年以来,宁波在全省率先开展秸秆标准化收储中心建设,市财政每年投入560万元,明确用5年时间,在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万亩以上的乡镇,建设35个秸秆标准化收储中心,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农用为主、多元利用、产业增效”的秸秆收储、离田利用新局面。
目前,我市已建成奉化江口街道、象山贤庠镇、宁海长街镇、海曙集士港镇等16个农作物秸秆标准化收储中心,今年还计划建成7个。
慈溪市通过培育秸秆收储队伍,分片布局建设秸秆收储中心,初步建立了政府主导、市场运营、农户参与的秸秆收储运一体化综合利用产业化体系。2023年,该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提升至98.4%,秸秆离田利用率提高到22.7%。
宁波市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全市秸秆打捆机只有126台,要完成30%离田率的目标,这些机械需要连续工作3个月。受耕作制度和天气因素影响,现有这些打捆机还无法满足稻草离田作业需要,下一步要增加打捆机械的数量。
一些集秸秆打捆与收储于一体的经营主体负责人表示,一方面,前期基础设施及机械设备投入比较大;另一方面,秸秆离田、仓储成本高,希望政府加大补助力度。
据了解,我市正抓紧制定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意见,为下一步出台新一轮秸秆综合利用扶持政策提供依据。
经过粉碎的水稻秸秆。(孙吉晶 摄)
拓展秸秆综合利用模式
光有收储还不够,大量秸秆如何有效利用,为其找到出路,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业内人士表示,要在培育秸秆利用企业上下功夫,通过培育、壮大、引进高效秸秆利用企业,不断拓展秸秆综合利用模式。
据统计,目前我市有秸秆综合利用企业22家,其中年处理量1万吨以上的两家,分别是宁波恒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和宁波宁兴涌优饲料有限公司。这两家企业处理后的农作物秸秆,大多变成了绿化原料和饲料。余姚信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奉化康岭兴农水蜜桃专业合作社、宁波湘飞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余姚市子梓秸秆处理有限公司4家企业,年处理量在4000吨到1万吨之间,主要用于制作肥料、燃料,以及雷笋基地和果园覆盖等。其他秸秆综合利用企业规模相对较小。
作为慈溪市首家秸秆利用定点企业,宁波宁兴涌优饲料有限公司利用农作物秸秆生态发酵饲料化利用技术,将秸秆加工成营养均衡的高附加值生态饲料,一年收购本地离田秸秆7000余吨。去年,该公司依托慈溪市秸秆综合利用能力提升项目,新建了1200平方米的秸秆收储加工中心,新购置秸秆粉碎机、打包机等加工设备,扩容后年处理秸秆量可增加5000余吨。
奉化区江口街道农作物秸秆标准化收储中心设在杭州恒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奉化分公司内,仓储面积1600平方米,一次性可以存放5000吨秸秆。据了解,秸秆被运到收储中心后,企业根据生产需用量,调配到厂区进行粉碎揉搓,加工成边坡绿化产品,实现秸秆“变废为宝”。
“如果大量秸秆需要被离田利用,宁波现有的综合利用主体还无法满足急剧增加的秸秆供给量,秸秆综合利用模式亟待拓展。”宁波市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地处鄞州姜山镇的宁波明州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利用园林修剪物等生物质发电,一年生物质利用量达到26万吨。去年,该公司尝试利用晚稻秸秆发电。经过大量的试验得出结论,稻草虽不能直接用来发电,但只要经过粗加工,也就是压块后,完全可以成为发电的燃料。
试验的成功,让多年从事生物质收储、加工的张建江充满信心。2月29日,张建江注册成立了宁波新欣甬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入资金开发稻草秸秆粗加工产品。投产后,粗加工产品卖给宁波明州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作为发电燃料。
业内人士表示,新欣甬泰公司正式投产后,将在发电企业和收储大户之间架起通道,开辟出一条全新的水稻秸秆利用产业链。
张建江介绍,撕碎机、压块机、变电器等设备总共已投入500万元,5月份可全部到位并投入使用,一条流水线每小时加工能力可达到30吨。
张建江坦言,投资建设水稻秸秆粗加工厂,投入大,利润薄,风险大。对此,宁波明州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邬聚琪表示,将按市场价优先采购水稻秸秆粗加工产品,为提升宁波秸秆离田率发挥国企应有的作用。
业内人士认为,拓展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应结合秸秆资源分布情况,合理布局秸秆利用产业,研究制定秸秆产业化利用项目扶持政策,重点支持建设秸秆炭基肥、秸秆有机肥、秸秆饲料、秸秆能源、秸秆原料、秸秆基料化利用等企业,鼓励企业强链补链,打造一批集秸秆收储、加工、利用、销售于一体的全链条经营企业。同时,要完善“利用企业+收储主体+农户”模式,通过产业联盟、企业订单、户企对接等方式,提升区域秸秆离田消纳能力,做到能用尽用、增值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