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安徽创新信用监管机制 "信用助企"为什么重要?

  原标题: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中小微经营主体容易陷入“失信”困境——

  “信用助企”为什么重要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对一家企业来说,更是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

  企业的信用状况切实影响着其经营、融资、招投标等方方面面。然而,对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说,因为信用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很容易陷入“失信”的困境。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建立民营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等。

  今年以来,安徽省各地广泛开展“信用助企行”活动,通过广泛宣传、集中帮扶,强化信用培育,优化信用服务,实施包容审慎的信用监管,进一步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及时开展信用修复帮扶

  对企业而言,年报并不是一项陌生的业务,每年都要完成报送,否则就有被列入异常经营名录的风险。不久前,位于蚌埠的安徽凌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因一时疏忽,没有及时报送年报,差点影响了参加招投标。“去政务服务大厅办理变更登记时,才发现我们被列入了经营异常名录,如果不能及时移出,近期的招投标就没有参与资格。”凌坤智能有关负责人说。

  了解到情况后,“信用修复驿站”立马安排工作人员帮扶指导,在补报年报的同时,申请移出经营异常名录,当场完成了信用修复。

  在政务服务大厅窗口设立“信用修复驿站”,对资料齐全的企业,当场受理、当场“修复”,对资料存在瑕疵的企业,提供“容缺受理”和指导服务。截至目前,全省市场监管系统建立信用修复驿站、信用合规服务站等789个。开展信用修复进工业园区、进经济开发区、进商业集中区、进乡镇(街道)、进企业等“五进”活动879场次,引导帮扶45192户经营主体实施信用修复。

  在做好信用修复帮扶工作的同时,各地还创新方式,加强对经营主体的信用培育。例如,合肥、芜湖等地建立信用合规“打铃提醒”机制,通过发送提示短信的方式,提高经营主体信用合规意识;亳州市针对当地特色产业,编制《亳州中药材市场信用合规指导清单》,提升信用合规建设的针对性;淮南市寿县市场监管局利用“流动年报车”深入偏远乡镇,为经营主体提供年报服务,宣传诚信经营理念……

  “当前,信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和广泛认可,信用修复也受到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高度关注。靠前为广大经营主体提供信用修复服务,是全省市场监管部门积极发挥信用赋能作用,在监管和服务两端同步发力,推动安徽省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建设迈向更高水平。”省市场监管局信用监管处处长李翔云说。

  为打造践诺守信的社会环境,安徽省实施信用提升“8620”专项行动。即培育新增8万家A级纳税人、环保诚信企业、海关高级认证企业等守信激励对象,帮扶推动6万个主体退出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引导完成2万条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动态清零”政府失信被执行人案件。

  安徽省开展高频失信企业信用监测提醒,督促近3年内受到5次以上行政处罚、失信信息仍在信用中国(安徽)网站公示的企业“动态清零”。对因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届满三年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的,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全面进行梳理排查,对符合信用修复条件的企业集中开展信用修复帮扶活动。

  不断创新信用监管机制

  好的营商环境,对监管有更高的要求——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纵深推进市场监管领域“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扎实有序推进经营主体年报公示,靶向发力提升信用监管效能……安徽省以“信用助企行”活动为契机,创新监管方式,夯实信用监管基础,优化营商环境。

  能修复,及时修复。淮北开展信用修复“一口受理、一次办成”改革,推行“承诺容缺、承诺免查”等模式,制定“信用修复操作指引”,市、县(区)局设立信用修复专岗,对线上线下信用修复申请统一受理、统一修复,需要实地核查的,内部流转至办案机构或市场监管所限时完成,实现数据“线上走”、审核“内部转”、企业“零跑腿”。同时,主动对接市信用办,完善信用修复协同联动机制,实现“一次申请、同步修复”。据淮北市市场监管局负责人介绍,经营主体可线上提交信用修复申请,一日内即可办结。

  如何激励经营主体主动自觉地合规经营?黄山市出台推动黄山市信用合规联合激励措施,对信用合规企业,在优化行政审批,减少行政监管,实行金融、财政、税收、社保、质量、产权保护激励和优先推荐等9类30项上给予“实惠”。

  为了提升信用监管效能,减少对企业多头重复检查,六安市金安区探索开展“8+4”跨部门监管,“8”即建立健全计划统筹、部门吹哨、议事会商、信息共享、分级分类、风险监测、问题处置、信用惩戒等八项跨部门综合监管基本制度。“4”即在涉及多部门监管的行业领域,建立健全一个场景由一个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统筹、相关部门共同监管的工作机制,试点建立“一业一查”“一业一单”“一业一评”“一业一册”监管新模式。

  进一步规范联合监管,李翔云告诉记者,目前《安徽省双随机“一业一查”监管工作规范》安徽省地方标准正在制定当中,推动实现一张清单管边界、一本手册管检查、一次上门管秩序、一个平台管信息,将切实提升监管效能,减轻经营主体负担。

  拓展守信激励应用场景

  信用,是一种无形的资产。随着社会信用体系不断完善,它也能换来有形的“真金”。

  近年来,安徽省大力推进基于信用信息共享应用的“信易贷”模式,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纾困发展成效明显。

  合肥依托信易贷平台,建立了政府、银行、担保、平台四方融资服务机制,设立“政信贷”。通过风险补偿、息费补贴等政策,持续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流向中小微企业、科技型企业和“三农”主体。截至7月10日,“政信贷”授信总额突破1000亿元,为1.4万户中小企业提供了3.1万笔低成本融资。

  纳税信用评价结果应用日益向多领域扩展。宣城市税务局联合发改、人社、金融等部门,大力推行“纳税信用绿卡”,在融资授信、政务服务、项目申报、荣誉评选等方面提供49项激励措施;与建行、农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签订税融通协议,助力更多企业以“信”换“金”。今年一季度,为3059户企业办理“税融通”贷款30.69亿元。

  拓展守信激励应用场景,安徽省不仅积极探索,将守信激励机制推广到更多行业、更多领域,让守信主体获得更多便利与优惠服务;同时,也着眼于提升政务服务水平,让诚信企业尝到改革红利。

  以前,企业申请相关认定或者是上市、融资、评优评先,最多可能要到40个政府部门开具无违法违规证明。为破解企业开具证明“难、繁、久”的痛点,去年,安徽省推行1份企业信用报告代替40个部门无违法违规证明改革,打破了企业多头跑多次跑的传统办理模式,切实减轻企业和基层负担。

  目前,安徽省正积极推进企业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2.0版升级,在行政许可、评先评优、招标采购等领域广泛应用信用报告,探索更多应用场景和更便捷服务。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48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