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文化热点

探秘30万年前古人类家园——2024华龙洞遗址学术研讨会侧记


华龙洞6号人类头骨(模型)出土位置

“东至人”面貌复原像


  跨越30万年历史长廊,一块碎骨片,拭去岁月痕迹,揭开古人类的神秘面纱。12月6日上午,2024华龙洞遗址学术研讨会在池开幕。来自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近百名科研专家及学者济济一堂,分享交流东亚古人类学研究最新科研成果。
  “华龙洞遗址是继北京周口店遗址之后,在中国发现的同时包含有丰富人类化石、大量石制品及哺乳动物化石的重要古人类遗址……”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秀杰点明了华龙洞遗址的重要性。长期在此开展发掘工作,她对这里的情况熟稔于心。
  随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刘武向大家分享了近10年来科研团队对遗址进行发掘与研究的历程。“10年来,先后有30余名来自不同研究机构、大学、文博部门的研究人员、研究生参加华龙洞野外发掘及研究工作,我们也亲眼见证了东至农村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这一发现可以说是人类起源和进化领域近10年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听完介绍,西班牙人类演化中心研究所所长、古人类学家MaríaM artinón-Torres感到惊喜,“在这里发现了保存相当完好的化石和石器,并且反映出的人口规模与人类起源关联程度很高,对全球化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当天下午,与会专家学者前往华龙洞遗址发掘现场,实地寻访华龙洞人曾经生活的家园。如今,这里已经“脱胎换骨”,宛若一个精致的古人类主题公园。专家学者们一边参观考察、一边交流研讨,对华龙洞遗址的科学价值和保护利用给予极高评价。
  时隔九年,再次来到华龙洞遗址,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对这里的变化大加赞赏:“第一次来时我曾说过,‘华龙洞媲美周口店’。现在看来,它确实潜力很大,我也相信随着未来继续发掘研究,它的影响和作用会越来越大。”
  “华龙洞遗址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有趣的发现,它展示了漫长人类演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不同面貌。”看了华龙洞遗址发掘现场,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教授Alessan⁃ dro Urciuoli告诉记者,华龙洞遗址有如今的科研成果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英国剑桥大学教授Rob⁃ert Foley认为,华龙洞遗址非常有科学价值,应该得到更多保护。
  紧接着,专家学者们来到华龙洞陈列馆,置身“远古洞穴”,透过展柜里的一件件化石、石器,近距离感受华龙洞的“前世今生”。
  行至“丰富的古人类化石”单元,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教授Lou⁃ise Humphrey被墙上的数据所吸引:“华龙洞已累计发现约20个个体组成的古人类群体,这是非常难得的。”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Tea Ja⁃shashvili同样认为,华龙洞遗址中被保存下来的化石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听取讲解的同时,不少专家学者对馆内神奇的互动幻影技术产生了兴趣,他们在屏幕上轻触上滑,大象、熊等动物骨骼便逐步还原成动物全貌,30万年前鲜活的华龙洞动植物生态环境仿佛重现在眼前。
  12月7日,来自国内外的19名专家学者依次上台,就华龙洞人的演化地位、行为方式、遗址的成因、年代及动物群的特点展开全方位、高水平、多学科的学术研讨,再次掀起思想碰撞的高潮。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同号文在报告中分享了华龙洞中更新世古人类遗址哺乳动物群情况。“发掘过程中,我们新发现了马、李氏野猪、大角鹿等北方动物,说明当时生物多样性程度非常高。”
  “这次研讨会抱着开放的态度,希望能够吸引全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最先进的技术,把华龙洞的名片越擦越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裴树文在古人类石器技术与适应行为、人类活动和环境关系等领域研究多年,他认为,华龙洞遗址有着重要价值,特别是2013年以来所发现的400余件制作使用的石制品和大量具有人工切割、砍砸痕迹的骨片,以及80余种脊椎动物化石。
  经过与会专家学者前期实地考察及充分研讨,12月8日上午,2024华龙洞学术研讨会成果发布——华龙洞人是东亚地区向智人演化的最早古人类。2024年华龙洞遗址共发掘出土了11件古人类化石,其中包括1件保存完整的足部跖骨,40余件石制品、大量哺乳动物化石以及3种爬行类化石等。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57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