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苏浙皖两会落幕不久,一则长三角相关新闻引发关注:2023年,长三角区域经济总量破30万亿元。
2023年是“拼经济”的一年,三省一市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根据四地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海GDP达4.72万亿元,江苏GDP达12.82万亿元,浙江GDP达8.26万亿元,安徽GDP达4.71万亿元。
总量跨越,从一个层面反映出一体化正在走深走实。细读四份报告:
科创合作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21项重点合作事项加快落地,28个科技创新联合攻关项目加快实施;G60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揭牌运行,长三角(芜湖)智算中心加快建设……更具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正在形成。
互联互通上,小洋山北侧开工建设、长三角期现一体化油气交易市场基本建成、152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市“一网通办”……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教育、医疗、政务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推进。
生态共保联治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推出跨区域项目审批机制、跨界水体联保方案等24项制度创新成果,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实施,元荡生态岸线上海段全线贯通……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步伐不断加快。
……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年来,沪苏浙皖共拉长板、相互赋能,推动一体化发展持续走深走实。
站上30万亿元的新台阶,长三角一体化向哪里去?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三省一市有哪些新部署?
作为长三角“龙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9处提到“长三角”字眼,更用较长篇幅全面、细致勾勒今年的部署:制定实施第三轮三年行动计划,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协同开放、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安全发展等方面重点合作事项落地,加快建设G60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合力打造长三角区域发展共同体。加快方厅水院、沪苏嘉城际线等重点项目建设,做好华为青浦研发中心竣工投用配套服务。精心办好第七届进博会,扎实做好城市服务保障工作,推动更多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落地,持续放大溢出带动效应。
部署已定,上海市市长龚正以“三个持续”阐明态度:持续推动重大合作事项协同;持续强化跨区域项目的落地落实;持续完善一体化的发展机制。
在“持续推动重大合作事项协同”中,“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被置顶。对照四地政府工作报告看,各地主动强化创新合作,区域创新联动节奏明显加快,突出特点就是创新的一体化意识、一盘棋思想。据了解,四地去年成立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专班,近日发布联合攻关项目立项清单,28个项目予以立项,将成为跨区域协同创新的最新抓手。
一体化,不是简单的“1+1=2”;一体化发展,也不同于一般的政策协同,而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高级形态。纵览苏浙皖报告,各家正在锻长补短,既与一体化相呼应,又有各家特色。
三省一市“共饮一江水”,是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省市。一体推进两大战略,江苏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联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这并非首次。在2023年12月召开的江苏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就曾表示,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更好联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把联动体现到创新和产业协同上、体现到交通互联互通上、体现到体制机制协同创新上,服务全国发展大局。
科创、产业协同、交通、体制机制,这些“联动”的方向在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充分体现。具体而言有几个重点,建好用好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宁杭生态经济带、G60科创走廊、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建设,规划建设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推动沿海港口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枢纽融合发展,更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
“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是个较新的概念。据报道,去年7月江苏省委全会作出《中共江苏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建设“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12月,“做实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成为江苏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重要部署;再到今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规划建设,协同区从设想走向现实。
相关人士认为,规划建设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是江苏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是促进长江口区域跨江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如何借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理念和经验,建设一个省内的产业创新协同区,考验着多方智慧。
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发展能级。从报告看,上海、江苏提出,加快建设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浙江则提出,推动数字长三角建设。
去年浙江省召开全省“新春第一会”,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首次提出三个“一号工程”,第一个就是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过去一年,数字经济向“新”而兴,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数字经济迎来加速拥抱千行百业的好时机。2024是浙江聚焦“高标准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一年,数字长三角建设非常值得期待。
为提升整体发展能级,安徽延续的是去年8月省委全会定下的“打法”——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
合作、分工、联动,成为当下安徽的关键词。眼下,安徽正以融圈进群为方向,深度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从去年前三季度数据看,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实际到位资金5826.11亿元,同比增长8.64%,占全省省外项目到位资金的58.4%。
安徽在长三角中,既有优势也有短板。只有锻长补短、重点发力,才能实现全省域、全方位深度融入。瞄准2024,安徽提出,高质量推进各领域共建共享,协同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策源地,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合作共建,深度参与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协作,完善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跨界协同机制,加快产业锻长补短。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启动建设长三角(安徽)生态绿色康养基地。积极共建长三角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枢纽,加快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安徽联动发展区。
今年,安徽也迎来新的契机。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进一步提升能级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与合肥、芜湖等长三角地区城市联动发展。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功能布局扩容,为安徽带来利好。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2024年,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第二个五年的开局之年。“瞭望君”认为,在长三角,无论是通江达海、承东启西,还是左右逢源、连南接北,各种战略定位和路线图的设置最终要落脚到实实在在的一体联动、协调发展中,落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