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环境年年好,颜值品质显增强,议事会、理事会,群众组织作用强,因地制宜谋发展,集体、个人都进账,文明花开七里香,弘扬倡导新风尚。”这个国庆假期,来自全国文明村——生态科技新城泰安镇七里村的七里话文明艺术队,带着自编自排的快板书,从家门口一直演到泰安镇级、新城区级的舞台上。
“我们这是取材于身边事,表演给身边人看。”七里村村民、艺术队队员张万凤介绍,土地流转了、生活变好了,老姐妹们就利用闲暇时间组个艺术队,向大家展示七里村的变化。
快板书所唱的,正是新城坚持党建引领,持续两年不断打造“好环境”、发展“好产业”、培塑“好市民”的现实样板。
基层治理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新城牢牢把握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正确方向,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推进党建引领“三好”建设,激发基层治理内生动力,现代化治理案例不断涌现,走出了一条从基层治理到基层“智”理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彰显城市人民属性
“要是能把这个厂房建起来,大伙儿的日子会更好!”“同意。”“我们支持!”不久前,在杭集镇新联村广场上的一场“板凳议事会”上,村民们纷纷对壮大集体经济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板凳议事会”是新联村特色党建品牌“一心一议”的活动之一。“早在2019年,我们就施行了‘三三小板凳’工作法,村干部、党员、人大代表走进村民家中访民意、听民声,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新联村党总支副书记史美进说。
打造特色党建品牌,创新参与模式,开放意见表达,早已成为新城开展工作的重要抓手。“我们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建的引领作用、组织作用和保障作用。”新城党群工作部副部长王璨介绍,新城持续擦亮“先锋惠”系列党建品牌,其中“先锋惠民”连续5年开展“心连心”大走访活动,党员干部3人一组定点到户,全覆盖走访11590户,完成“先锋惠民”实事120件;“先锋惠企”区领导带领11个组常态化开展“企业大走访”,全覆盖走访企业1776家;“先锋惠新”设立“惠新食堂”“惠新宿舍”等35个服务点位,推出“新健康”“新就业”“新享阅”等十大暖“新”服务,让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真切感受新城温暖。
“‘基层末梢’是‘三好’建设的先锋力量。”王璨表示,新城将增设一批便民服务设施,培育一批“最具人气党群服务中心”,让百姓找到发声渠道,以党建引领、组织之力夯实“三好”之基。
从治理走向服务,积极探索创新方式
“焦老师,你看我在班会上的魔方表演照,大家可崇拜我了。”前几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焦添阳收到了一张“学生”发来的照片。今年夏天,他在泰安镇泰安社区担任魔方速拧班老师。
“每年我们都会开设暑期班,因为不少居民反映假期孩子没人照顾。”泰安社区党总支书记周培源介绍,今年的暑期班增加了为期8天的魔方速拧培训,焦添阳被居民们推荐为孩子们的老师。
这样的服务藏在新城每个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日常里。在七里村,家家户户门口整齐美观的竹篱笆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起初为了打造一个‘好环境’,我们想拆除村民门前屋后的鸡窝,但是大家并不理解。”七里村党总支书记孙辉说,村党总支便主动作为,免费为村民修整菜园子、装上竹篱笆,村干部、网格员、志愿者入户调查宣传,“菜园子变漂亮了,村民们自然觉得鸡窝有碍美观,纷纷配合拆除,现在家家户户的门前屋后更美观了。”
从治理走向服务,不仅需要转变工作方法,更需要一体推进基层治理方式创新和民生保障措施落实。几年里,为基层赋权、减负、增能的一系列举措逐步到位,现代化治理案例不断涌现:创新实施基层基础建设“52321”保障计划,即每年安排财政资金2300万元,保障每个村(社区)每年50万元运转经费、20万元为民服务资金、20万元社会治理资金以及10万元困难群众救助基金,此外经济薄弱、软弱后进村每年额外拨付30万元专项发展资金;持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开展“精品示范·全域秀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因地制宜、一村一品,今年重点提升3个村、44个庄台、300户庭院,创成2个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推进基层各项便民服务更加完善便利,杭集建成“15分钟医保服务圈”省级示范点……居民们“家门口”的设施与服务,很快又会迎来迭代升级,释放更大的治理效能。
变共治为共谋,夯实发展支撑根基
你见过一个户籍人口只有260多人,但是常住人口有500人的村吗?“因为我们村工作机会多。”杭集高新区(杭集镇)新生村党委书记林晶滢介绍,新生村2019年12月成立经济和股份经济合作社,尝试“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模式,利用村集体资产购置优质工业地产租赁给中小微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同时实施乡村旅游示范点项目,并和辖区内酒店共同打造“酒店+社区”盈利模式,“村集体资产去年达709.18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六万元,今年想争创新城首个千万元村。”
新生村并不是个例。作为扬州第一批率先尝试农文体旅融合发展的策源地,新城各村纷纷抢抓改革机遇,探索农村闲置土地利用新模式。华丰村率先探索收储民居集体开发民宿,牵手文旅集团利用原小学校址打造“村咖”,开发运河食集吸引年轻创业者;金湾村开展稻香田园民宿街建设,沿街共43户农户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打造“小金人”社工服务基地、金湾羊肉馆、江河里·宴、梧桐居民宿等餐饮民宿项目;临江社区促进村企共建,开办酒店用品类“村办厂”,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八圩村打造“临杉生态园”村集体经济示范点,增设亲水平台、露营帐篷等,为游客提供度假新去处……
共谋“好产业”,不仅为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也进一步夯实了新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根基。“泰安、杭集、万福三大板块各有特色,我们将继续落子布局‘2+2+N’产业集群,着力实施‘165’专项行动,发展各美其美的‘好产业’,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增添动力。”新城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