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建在茶园里、山野间、水库旁、矿坑中,正成为一股新时尚——
“村咖”:飘香过后如何“长红”
继“村晚”“村超”“村BA”之后,眼下,建在茶园里、山野间、水库旁、矿坑中的“村咖”,正在成为一股新时尚。
在江苏,核心景区面积仅2平方公里左右的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佘村,就有15家咖啡店;苏州太湖生态岛上,最近两个月内连开10多家咖啡店,岛上集聚的150多家“村咖”,有的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店,不少人为一杯咖啡到村里打卡。进入暑期旅游旺季,一些生意好的“村咖”,单日营业额能达到七八万元,赚足了人气和收益。
作为城市标配的咖啡店为何在乡村兴起?这一杯小小“村咖”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扎堆开业的“村咖”,能否“长红”?记者前往省内多个地方进行探访。
感受松弛乡野,
年轻人爱上“村咖”
盛夏7月,走进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桃源村的仙木里咖啡店,一股清新感扑面而来。这间近300平方米的“村咖”,室外落地窗以桃树老桩作为搭配,内部空间则在墙面、楼梯等处配合有桃树枝丫、花瓣元素,处处流淌着桃乡特色。流理台前,主理人陈婉婷熟练地忙碌着,研磨、预热、注水、搅拌……不一会儿,一杯“山南桃果香”就做好了。
“咖啡香混合着蜜桃甜,口味很新颖。”接过咖啡,25岁的上海游客陈莹迫不及待尝了一口,立刻向身边的闺蜜“安利”(即推荐)。“不同于在城市的商务感,在宁静村落间品一口咖啡,不要太惬意!”正值阳山水蜜桃采摘季,陈莹利用闲暇时间与闺蜜前来游玩,特地慕名前来打卡仙木里咖啡店。“咖啡+美景,在乡村也可以很City!”临走前,她把此行的照片发到朋友圈。
“老板,请问‘小川藏线’怎么走?”“顺着这条路一直往前,看到东山林场后左拐就到了。”寒来暑往,这样的对话,几乎每天都在幕间咖啡店上演。幕间咖啡地处南京佘村,附近长达8.5公里的“小川藏线”是一条贯穿青龙山的盘山公路,佘村水库、竹林等点缀在线路两侧,成为骑行热门线路。2020年11月,一位爱好骑行的90后江西小伙,在骑行“小川藏线”后留了下来,就地开了这间以骑行文化为主题的“村咖”,吸引不少骑友慕名前来打卡。如今,每年为佘村引来上万人次游客。
“无论骑行团、摄影爱好者还是游客,来喝‘村咖’的,大多数是18—35岁的城市年轻人。应该说,他们并非都爱好喝咖啡,而是喜欢到这里喝咖啡,因为‘村咖’可以给人带来新奇又独特的体验。”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王方认为,松弛感的满足和对乡野的向往,是不少年轻人喜爱“村咖”的理由。
用一个个超乎想象的新场景,把原本独属于城市的咖啡店完美地融入乡村肌理,正在成为乡村咖啡馆共同的追求。比如,在社交平台上火爆的浙江安吉瀑布咖啡,巧妙地将山野的天然瀑布美景与咖啡屋结合打造成一个小型景区,原本功能较为单一的咖啡馆变身为一处可露营、玩水、交谈、观景的多功能场所。诞生在苏州西山缥缈峰下堂里古村的湖与咖啡店,将碧螺春茶融入咖啡,调制出一杯备受追捧的“西山拿铁”,口感十分独特。扬州市泰安镇金湾村的“半逻小筑”,不仅是咖啡店,还是开在稻田里的书店、乡村文化和非遗体验场所。眼下,荷花开得正盛,店家研制了莲藕拿铁,还在乌篷船上免费教大家制作绒花胸针。
屋内阵阵咖啡香,屋外传来虫鸣,眼前是氛围感十足的瀑布雨幕……一间“村咖”,成为不少年轻人触手可及的“诗和远方”。“半逻小筑”主理人章栎告诉记者,开业两年多来,从外地专程来打卡的年轻游客很多,去年“五一”假期,曾有一位大学生,一路辗转换乘公交车、共享单车、出租车,专程来店里喝咖啡做手工。
“村咖”兴起,
带来乡村新活力
一缕“咖啡香”,盘活了乡村沉寂的闲置资产,激活了村子的业态,咖啡不仅成为人与空间连接的新载体、新媒介,还成为村子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意想不到的是,“村咖”火了,各路创客带着创意和资金涌向乡村,催生出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坎上村原本十分闭塞,几年前,苏州环太湖大道修通,让这个小村庄走入更多人的视野。“村前的丽波湾,不仅可以近距离欣赏太湖美景,也是每年冬天西伯利亚小天鹅到太湖过冬的栖息之地。”作为太湖渔民后代,4年前,85后姑娘金瑜回到村里开出一间名为“舶来”的咖啡馆,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坎上村里的首家咖啡店,生意火爆,旺季店内一座难求。
“舶来”的红火,吸引村里不少年轻人一个个回来创业。这两年,坎上村的咖啡馆及餐厅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最多的时候,一条仅500米长的路上开出10多家店。白色简约的房子、圆拱形落地窗,这些咖啡店几乎清一色的地中海式风格,成为苏州太湖边上的网红打卡地。
苏州的大部分“村咖”,集中在太湖沿线的村庄里,其中又以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为最。如今,太湖生态岛上已形成初具规模的“村咖”集群。今年3月底举办的“奔岛计划”暨太湖村咖节,岛上50多家咖啡馆主理人和岛外的咖啡达人、博主、咖啡爱好者齐聚一堂,以“咖”会友,吸引了大量游客。有当地居民表示,以往这个时候,岛上随处都是采茶卖茶的客人,而今年,咖啡和茶“撞个满怀”,让岛上的人气更旺了。
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镇长王寅平认为,作为太湖生态岛上农、文、旅融合的新消费场景,“村咖”正在改变生态岛以往给人的传统印象,吸引更多人群到来的同时,也为当地吸引了更多优质品牌落户。以“村咖”为支点,他们正在努力挖掘乡村文旅的更多潜力,同时,配套更多政策和服务助力返乡青年创新创业。
同样的变化,也在佘村发生着。“刚到村里工作的时候,我们没料到,原来一个消费场景匮乏、连外卖都送不进来的小山村,如今年游客接待量已经近50万人次。”佘村社区党总支书记王敏说,尤其随着咖啡等新业态的不断注入,佘村有了“3个60%”的变化——村里60%游客是年轻人、60%业态是新业态,游客中60%是消费群体。随之而来的,是村里闲置资产、房屋的盘活,村集体经济收益的提升。
警惕“千村一面”,
“村咖”如何走得更远
“我从网络平台上发现这家店,这次过来居然扑了个空。”7月12日,游客张钰趁着周末从安徽带着家人来到南京某“村咖”,得知店铺已经歇业两个月后,难掩失落。
旺季往往能卖出数百杯,而淡季只能卖出十几杯甚至个位数,有些“村咖”所在景区尚在运营之初,人气提升乏力,一些费尽心思打造的店铺还未创造经济效益就草草收场。如何避免“村咖”昙花一现?
为应对客流“潮汐现象”等运营难题,“村咖”们也在积极突围。采访中,不少店家表示,在周一至周四客源少的时候,他们会将闲置空间出租。比如,将空间和客位租给顾客办沙龙、过生日等,店里可以提供简餐服务。“客户在租用过程中,有时也会转化成未来客源。”金瑜感触很深,随着不少村子周边文旅业态越发丰富,咖啡馆数量的增多,店内客流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面对同质化竞争,永远要创新,永远要走在前面。”
“村咖”想要实现长红,村子的引导和支持不可缺位。随着一间间“村咖”火起来,王敏敏锐地从中感受到新业态带给村子机遇,她带着村两委,将散落在村里的集体资产梳理后对外招租,给予减免租金等优惠政策。同时,加强统筹引导,事无巨细地和来到村里创业的店家积极沟通设计、装修、经营等事务,让每一家店的主题都有所不同,避免同质化竞争。“我们还会根据店主的爱好和风格,给出针对性建议,帮助店主在村里发挥最大优势,创造自己的特色。”王敏说。
“这些店铺都不是随意落地的,街道会对每一个主理人及其经营理念进行考察,对房屋改造、设计方案也会整体把关,确保店铺风格与整个村庄协调,而不是将城市已有的业态直接照搬到乡村。”南京市浦口区江浦街道华光社区党总支书记杨晓玲说,在响堂村,每家咖啡店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栀咖啡与栀子花产业结合,不空咖啡除了做咖啡,还有文创、研学项目,回艺Space有非遗手作,村宴除了餐饮和稻田咖啡,还可以举行会议、婚礼。看似都是咖啡,却美得各不相同。如今,响堂还通过“艺术展+咖啡”“音乐会+咖啡”等形式,为不同消费人群提供更多可选择性。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有一些“村咖”存在同质化或过度商业化问题。“这本身是市场行为,会逐渐经过优胜劣汰的过程。但也提醒我们,在引进‘村咖’之初,就要进行总体规划。”王方建议,要重视“村咖”这一文化空间载体功能,除了喝咖啡,还可以提升其社交、艺术展示等功能,与当地文化相结合,从多方面提升内涵。
王方表示,也要清醒认识到,并非所有乡村都适合开咖啡店,咖啡店和焕发村落活力之间,也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发展“村咖”应因地制宜,要警惕“千村一面”和盲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