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活长三角

首页>乐活长三角>旅游快报

遗产旅游,让流动的运河留住流量

  原标题:遗产旅游,让流动的运河留住流量

  ——“名家读运河”系列报道之二

  浙东运河宁波段,位于大运河的最南端。运河从余姚入境,经斗门、余姚城区、丈亭、慈城、宁波城区,至镇海甬江口入海。

  复旦大学旅游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朝枝在一次宁波出差间隙,来到大运河畔散步。宁波城区和慈城的河段,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无论是河道整治,还是标志性文物的保护,大运河宁波段都是非常值得称道。”长期对国内多个重要世界遗产地进行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跟踪研究的张朝枝,还有一个身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地可持续旅游教席主持人。日前,张朝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聊起了自己与大运河浙江段的故事,和对大运河遗产旅游的理解。

  “所谓遗产旅游,就是以到遗产地为目标的旅游。”张朝枝告诉记者,遗产旅游和一般旅游最大的区别,就是强调人和遗产在文化意义上的关联。

  “遗产地往往与人们有着先天的文化与情感联系,也就是身份认同感。比如大家爬长城时都会想到‘不到长城非好汉’等。”张朝枝说,一个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认同和自豪感的人,都会很自然地激发去看看中国拥有的世界遗产的愿望。

  张朝枝告诉记者,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运河,在发展遗产旅游方面具有诸多价值。“从旅游动机上看,遗产旅游蕴含强烈的身份符号意义,以及对文化意义的强化和彰显。”张朝枝说,这也是遗产旅游区别于一般旅游的价值所在。

  而从旅游收获角度来看,遗产旅游具有更具体的文化体验感和情感享受。“比如我们常说大运河是伟大的工程,但这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只有真正到现场感受运河的宽度、运河的流动,人的丰富情感才能被调动出来。”张朝枝说,这也是为什么要鼓励大家去运河边徒步、骑行的原因。

  张朝枝所言,正是许多游客所感。杭州拱宸桥,一座题有“京杭大运河南端”字样的石碑,常常引来游客争相拍照留念。人们品读附近标识牌的文字简介,望着河中往来的客货船,真切感受何为“至今千里赖通波”,更感叹古人的创造力,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旅游一般强调‘行短游长’,而在大运河这种长距离的线性场景中,行走本身也是游览,可谓‘行游一体’。”张朝枝说,线性遗产的每一段线路,每一处节点如桥梁、博物馆等,都能调动参观者的情感。

  近年来,随着文旅市场和“国潮”的持续火爆,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到遗产地旅游。张朝枝认为,根本原因在于近年来国人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和对传统文化兴趣不断提升。“此外,文旅市场的产品供给日益丰富,质量越来越高,加上政府部门的大力宣传和推动,进一步促进了遗产旅游的火热。”张朝枝说。

  “走一段线路,参观一个点位,都是游客和运河沿线城市的深度互动。”张朝枝说。大运河畔,始建于唐朝开元年间的慈城,明清古建筑鳞次栉比,至今还有不少居民生活在这里。飞檐翘角,灰砖白墙,游客漫步其间,处处可感受大运河和千年古县城的古风今韵。在浙江,这样的古镇老街还有不少。它们生长在运河畔,见证着岁月无声,也引来各地游客,深度感受运河遗产的文化魅力。

  发展包括大运河在内的遗产旅游,既是向世界传播中国遗产价值,也是用旅游推动遗产保护。“通过发展包括大运河在内的遗产旅游,有助于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张朝枝说,发展遗产旅游,不仅能彰显和传播大运河的文化价值,也能通过发展旅游经济反哺遗产地的保护工作。

  大运河遗产旅游和打造“游客的运河”这一理念有怎样的关联?张朝枝告诉记者,面向游客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培养游客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就是在打造“游客的运河”。

  当谈到发展大运河遗产旅游和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关系,张朝枝表示,文旅融合功能区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发展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对于彰显和传播大运河文化价值、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发展大运河遗产旅游,也是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这正是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目标之一。”张朝枝说。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42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