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钟鸣镇,每年春节期间都会有各种灯会巡回演出,舞龙、板龙、竹马灯等,各有特色。多年来,村里的民间艺人薪火相传,用匠心传承这门传统工艺并让其发扬光大。
行走在钟鸣镇牡东村,宁静的村庄里,一座祠堂里却传来叮叮当当的声音,敲打声、锣鼓声……不绝于耳。走近一看,只见一只半成形的竹马灯架在椅子上,手艺人牧邦庭正在给它糊纸晾干。
牧邦庭的父辈都会扎竹马,从小受到熏陶,他也传承了这门手艺。58岁的他,制作竹马灯已经有四十余年了。据他介绍,我们在祠堂内看到的这些竹马灯,全部由村里的四位手艺人手工完成。从十二月份开始制作,他们以竹子为材料,经过破竹、劈篾、糊纸、画彩、上漆等20多道工序,少则一个月,多则两个月,竹马灯才能完工。每年节日过后,他们都要对用过的竹马灯进行修补。
“看着简单,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坚持下来的。” 牧邦庭说道,“最难的就是编织马头,竹篾只有筷子般宽,火烧后折弯,竹篾要按照马头的弧度弯出不同的曲线。紧跟着,还要扎出马的眼睛、马颈、马身、马鞍等。马的骨架扎成后,还要在骨架上糊上桃花纸、上色、涂油……每个步骤都不能马虎。”
据了解,钟鸣镇的竹马灯起于明末,兴于清代,经过数百年的传承,竹马灯已被列入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节日期间,当地的村民自发组织起来,在乡村巡回表演竹马灯。
“表演的队伍有七十多人呢,那可不是一般的小活动。”牧邦庭自豪地说道,“看到自己扎的竹马在各地跳跃,大家喜欢,我心中也十分高兴。”
在钟鸣镇水村村,板龙花灯的制作工作也进入了尾声,一条长龙摆在厅堂中间,由固定在木板上的龙头、龙尾和一块块木板龙身组成,彩纸绘上图案,龙眼龙须龙鳞活灵活现。记者看到时,当地的手艺人正在全神贯注地为板龙花灯穿灯带,电源接通后,板龙仿佛又添了几分神韵。板龙花灯是水村村的保留活动,每年春节一过,当地的手艺人就在为新一年的板龙花灯表演做准备。
“我们的板龙和其他的不一样,不同于板凳上直接放花灯,我们每一段都有龙身,再在龙身上加上各种类型的花灯,灯光一亮就会更加漂亮。”当地的手艺人闵玉全介绍道,“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这里的板龙每一板上都画有一台戏。你看这个小人就是七仙女,这台戏讲的就是天仙配的故事。”
水村村的板龙龙灯文化拥有100多年的历史,在村民眼中,龙是吉祥的化身,古老的龙灯能够为百姓带来平安如意,因此,每年的板龙龙灯表演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也寄托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舞板龙的时候要板板相连,要的就是大伙儿心往一处想,劲朝一处使。”闵玉全笑着说,“我们也希望优秀传统民俗文化能够一板一板接下去,一代一代往下传!”(金唐莹/文 梅建广 程静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