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硕阳在玉米地里查看玉米
从合工大本科毕业之后,按照家人的设想,他原可以考虑继续深造或是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可对于朱硕阳来说,这些却都不是他想要的生活。出生于1990年的他,从小就对农村有着特别的情感,因此,本科毕业后,他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投身乡村事业,现如今,已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农场主”,日夜与土地为伴。
心怀田园梦,进入农业“赛道”
走近位于合肥市新站高新区的双马生态农场,阵阵鸟语虫鸣仿佛能把人一瞬间带回记忆里的童年。虽已入秋,但白天艳阳高照之下,天气尚有些炎热,听着微风拂过农作物而产生的沙沙声,不知不觉,燥热的心也渐渐沉静了不少。这,就是朱硕阳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朱硕阳的办公室看上去有些“简单粗暴”,就设在大棚里。一走进办公室,还能闻到一股自酿酒的酒香。除了办公室,这个大棚里,还容纳了产品展示区、拣货发货区、农具存放区、研学体验区等。走出工作大棚,就是宽阔的田地。朱硕阳也住在不远处的一处简单平房里。
朱硕阳坐在办公桌前
出生于1990年的朱硕阳,本科和硕士都就读于合肥工业大学。不过,从2012年本科毕业后,他便开始进入农业“赛道”,至今已超过10年。当时,父母原本都希望朱硕阳能继续深造,或是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朱硕阳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刚开始的时候,父母都不支持我,都希望我知难而退,没想到我坚持下来了,而且还走到了现在。”
为什么要在获得高学历之后,选择当一个“农民”?朱硕阳觉得,这是因为自己身上有一种“乡土情结”。朱硕阳的老家,在安庆市怀宁县的一个乡村,虽然从小学时就来了合肥生活,并没有长时间在农村生活过,但每次放假回到老家,朱硕阳都喜欢往田里钻,摘菜、喂鸡、喂猪等等都不在话下,甚至还饶有兴趣。
长大后,朱硕阳对于土地的兴致始终未减,大学也选择了与农业有所关联的生物工程专业。关于农业创业,他也“谋划”了四年。“并不是一时兴起,一方面是出于兴趣,一方面也是想给家人和亲戚朋友提供营养丰富、安全健康的生态农副产品,让身边的人吃得放心。”如今的朱硕阳,一身简单的打扮,每天待在农场里,与土地作伴,怡然自得。
扎根乡村,将专业融进事业
现在的农场,并不是朱硕阳的起点。
刚创业时,朱硕阳选择了回到老家,从最熟悉的地方做起。他用自己的积蓄,租下了30亩地,只身一人,成立了一个小农场。当时,朱硕阳的农场主要是放养鸡,然后卖鸡蛋、鸡肉。“在农村,这些农产品是卖不上价的,也没有多少人要买。不少本地人都可以自给自足。”因此,他开始想办法拓展网络销售的路子。
“起初,连鸡蛋都不知道怎么包装更好,寄出去的鸡蛋常有破损的。后来,在网上买了一份,学习别人如何包装,看一次就会了。”创业过程中,朱硕阳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从没想过放弃。让他倍感欣慰的是,不到半年,农场就开始进账了。一年后,农场的蛋禽已经供不应求。
渐渐地,原先的几十亩地已经满足不了需求。于是,2014年,朱硕阳在合肥新站高新区三十头通过土地流转,租了500多亩土地,创立了双马生态农场。“这里靠近马路,离城区近,销售更方便,市场会更大一点,再加上我从小在合肥上学生活,对这座城市也比较熟悉一些。”
开路、挖塘、通电、种养……就这样,朱硕阳一点点把农场做大做强了。
朱硕阳正在育苗
双马生态农场是个种养循环的农场,种了各种当地的应季蔬菜,还有十几种水果,养了鸡鸭鹅、香猪和山羊、鱼,也种植了景观树等等。“我们畜禽养殖的粪便可以作为有机肥放在种植方面使用,种植上淘汰下来的残次的果树也可以作为饲料喂给畜禽等,形成一个种养循环的模式。”去年,农场也被评为省级生态农场。
作为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朱硕阳还在养殖过程中使用了益生菌,防止出现肠道疾病;在种植方面也使用了生物酵素,可以预防病虫害。
除了基本的种植,农场也会进行农产品的深加工,比如做果蔬、果酱、果酒、果干,以及面点、炸油等等。同时,农场还开展“农业+”的模式,开设了开拓了采摘体验、科普教育、菜地认领等业务。此外,农场还是高校的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大学生生产劳动实践基地等,会接纳大学生来农场开展劳动实践或实习,从事农事体验等工作。
“每天的生活一点也不无聊,除了吃饭睡觉,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工作,闲下来就玩玩手机。每天的走路步数至少一万起步,接待研学团队多的时候,一天三四万步也是正常的。”每天与土地为伴,朱硕阳的精神世界始终丰富。
农场里的荣誉墙
坚守“诗和远方”,助力乡村振兴
创业的道路,对于朱硕阳来说,也并非一帆风顺,有些磕磕绊绊也在所难免。
2018年,一场大雪,压垮了大棚,压坏了瓜果蔬菜,也压死了家禽。朱硕阳一度感到十分无奈,但他没有放弃。修补大棚、修补圈舍、想办法开拓新业态……除了来自大自然的不可控因素,朱硕阳在创业的过程中,还要不断钻研农技,探索农产品的销售模式等。遇到任何困难,他都坚持了下来。
创业有了起色,朱硕阳也开始想着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聘用一些村民作为临时工来农场做农活。“附近的村民土地都流转了,闲在家里,来农场干活,既有了土地的租金,还能另外有一份工资收入,然后离家也比较近,能照顾到家里,每天也算是有点事情做,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朱硕阳评价自己是一个“从不拖欠村民工资的农场主”,也因此,农场里的临时工村民们大多都是“老员工”了。
今年68岁的刘延丽和72岁的汪本英都是附近的村民。平时,只要有需要,她们就来农场做农活,比如种菜、除草、浇水、施肥、收菜等等。“这些农活以前常做,所以上手也很快,没什么难度。”刘延丽直言。汪本英也称赞,朱硕阳人很好,在农场干活很舒心,“来干活还能和大家一起说说话聊聊天,挺好!”
这些年,不仅要自己能赚钱,也要为了让更多村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朱硕阳一直在思考。
成为合肥市人大代表中的一员之后,他积极作为,在制定农业政策、优化农业结构、生态环保改革等方面依法履职建言献策,提出了不少针对性的建议。比如:关于帮助农业经营主体抵御自然灾害和灾后重建的议案,关于增大生物生态法在巢湖蓝藻治理中应用比例的建议等。
当前,农场的产品主要通过线上渠道对外出售,已进入许多合肥人的餐桌。农场每年营收可超一百万元,每年带动周边农户增收上万元。走出高校校门的12年的时间,朱硕阳的“农业之旅”走得充实、满足。
“虽然身体累一点,但是心情很愉悦。因为是在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朱硕阳说,自己做的选择,再难也会坚持下去,这些年,他从未后悔过。
“未来,打算把农场的各个生产环节慢慢标准化,让很多不可控因素尽量变得可控。”朱硕阳语气坚定,“乡村振兴农业事业是我这一生的奋斗目标,生产健康生态的农副产品这项事业,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的。”
策划:方佳伟 高博
采写: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任海怡/文 吴翰林/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