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成色足,乡村振兴气象新。为反映我省实施“千万工程”进展情况,报道我省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举措、新变化、新成就,安徽日报启动大型蹲点调研“寻梦和美乡村”全媒体报道活动。16市,16村,16支全媒体报道团队,深情聚焦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带领读者沉浸式体验乡村风貌,而我市徽州区西溪南镇的西溪南村就是其中一站。
一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如今为何成了争相“打卡”的网红村?带着这个疑问,3月9日,安徽日报驻村报道组进驻西溪南村,以相机为笔、光影为墨,记录西溪南村乡村振兴路上的生动故事,定格和美乡村建设者的忙碌身影。一篇篇报道、一个个镜头,将这个古朴淳厚、开放包容的小村庄生动展现在世界面前。
体验式沉浸式采写乡村故事
枫杨林新芽初露,丰乐河清水潺潺,在最美的春天里,记者们相约西溪南。3月10日,记者们来到西溪南村的第二天,村里就上演了一场中外村庄的篮球友谊赛。两村以篮球为媒,相约春季,为无数游客奉献了一场精彩的篮球赛事。当天,《寻梦和美乡村·驻村日记|“球”这头遇到“球”那头》在微信公众号上报道,让更多人了解了这场跨越山海的奔赴。
西溪南还有着“安徽养蜂第一乡”的美誉。3月11日,记者们来到西溪南村的一处油菜花田,一块空地上,百余个木制蜂箱分散摆放着,一群群蜜蜂往返于油菜花田之间采蜜。“我们的蜂蜜色泽金黄透亮,入口香甜,却甜而不腻,并带有一些淡淡的植物清香。”从事养蜂行业30多年的村民汪永辉介绍说,哪里有花哪里走,哪里温暖哪里赶,一年转场6次,总行程超过3000里。油菜花田的实地采访,让记者们更为了解这条绿色、有机的蜂业发展道路。3月12日,《“追花”三千里 酿得“蜂蜜+”》报道推出。
在西溪南,不光有美丽的风景和深厚的文化,还有开放、包容和长远的眼光,这里的原住村民和外来旅居的“新徽州人”和谐共处,艺术设计、书画创作、摄影影视、研学旅游等各类业态相继在这里落地,让千年古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随着采访的深入,《“球”这头与“球”那头 开怀拥抱西溪南的春天》《同植一片林 笑看三春绿》《古村“一见钟情” 美景双向奔赴》《面包“中西合璧” 创意“土洋并举”》等文章相继刊发。
多元化鲜活化开展驻村报道
新闻报道不局限于报纸,而是“多点开花”,报道组推出“走村Vlog”“驻村日记”等报道形态,采取分众化、差异化表达,实现了速读、广读、精读、趣读的融合。
“林长,坑挖成这样可以种油茶树了吗?”“深度还不够,至少要二十公分深度。”在西溪南村的一处山坡上,记者走进田间地头,扶苗填坑、踩土定植、提桶浇水,真正参与村民的日常劳作中,并以vlog的形式呈现出种树的全过程。带有泥土气息的短视频,不仅新颖鲜活,而且更接地气。
驻村报道一体策划、下沉采编,一个主题、多种风格,或感性,或活泼,或深度,或直观,每天的“走村Vlog”先行发布为“驻村日记”吸引流量,“驻村日记”又为其提供了更多的阐述空间,让西溪南村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场景跃然眼前。
驻村报道以来,安徽日报视频号陆续推出《蜂蜜也有度数》《跟着林长去种树》《摄影小白成长记》《兑出和美乡村新风尚》《小小咖啡店 浓浓乡村情》等短视频,公众号推出《寻梦和美乡村·驻村日记|一千年,三千里——只等花开》《寻梦和美乡村·驻村日记|他与古村“一见钟情”》《寻梦和美乡村·驻村日记|法棍蘸“东方奶酪”——面包里的“中西合味”》等文章。
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乡村新貌
从乡村面包店、咖啡馆到文艺小酒吧、时尚旅拍,从“村BA”到蜂产业,从生态到文化,记者们边走边看,一天一主题,用文字和镜头将一幅以田园生态为底色、以创意创新为动能、以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与世界对话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短短几天时间,记者们的足迹遍布大街小巷、田间地头,记录着西溪南的变迁与新生,讲述着一个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故事。在溪边街,记者们目睹着由闲置旧房改造而成的农家乐、民宿、咖啡店、摄影基地等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用文字和镜头展现了这些新业态为西溪南带来的新气象;在田间地头,记者们与农民们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新农人们的奋斗与梦想,记录着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的辛勤付出和卓越成就。记者们还探访了当地的古建筑、民俗活动,深入挖掘西溪南的文化底蕴,感受着徽州文化的独特魅力。
七天的驻村蹲点,记者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融入文字,通过一篇篇带有泥土气息、打动人心的报道,向大家呈现了真实的西溪南。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现了西溪南的美丽风光和丰富文化,更传递了乡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后续,安徽日报将推出集中报道,全面展现西溪南的发展之路,让更多人感受到现实版“绿野仙踪”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