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市注册民营越剧团117个,从业人员8000余人
嵊州,为什么“村村有戏”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在嵊州,几乎人人都能用婉转的曲调哼唱这一越剧经典唱段。
乡村文化礼堂里,总有戏迷吹拉弹唱;古戏台上,50多岁的阿姨演越剧折子戏,唱念做打颇有专业范儿;偏僻的小村里,30多人的专业越剧团不仅编排整场大戏,还“接单”外出表演……在嵊州乡村,几乎每个角落都能邂逅越剧,称得上村村都有戏。
为什么越剧能够在田间地头蓬勃生长?近日,记者来到嵊州寻找答案。
古戏台又“活了”
“老到白胡须,少到开裆裤”,嵊州人人都能哼上几句越剧。
110多年前,越剧以“落地唱书”形式从嵊州甘霖镇的田间地头诞生,自带贴近乡村、亲近民众的“基因”,逐步成长为中国第二大剧种,积累了深厚的民间基础。
在嵊州崇仁古镇,村民裘小亚从服装厂下班后,忙不迭叫上几个姐妹,认真化好戏妆后,来到古镇的玉山公祠,找到了“戏迷角”的负责人裘愉林,老裘正带领几名游客参观公祠里的古戏台。
“裘老师,我们想上台唱一会越剧,有没有时间帮忙伴奏一下?”
裘愉林今年74岁,拉得一手好二胡,退休后担任“戏迷角”民乐队的领队,经常组织开展各种越剧活动。平时,总有戏迷来喊他伴奏。
“这戏台可有200多年历史啦,傅全香等越剧名家都是在这里‘首秀’呢,站上去唱几句,那感觉可不一样。”从一旁的小房间取出二胡,裘愉林对已经举起手机准备拍摄的游客说。
在裘愉林的记忆中,童年时代玉山公祠里的这座戏台是远近最热闹的地方,初出茅庐的越剧演员在这里登台亮嗓,台前的小广场和两侧的看台总是挤满了人。
热爱越剧的嵊州人非常珍视这些戏台。近年来,嵊州对古戏台进行了保护和修缮,全市200多处古戏台又“活了”,依旧是热闹的百姓大舞台。
崇仁古镇对玉山公祠和古戏台进行了保护和修缮,修缮后的古戏台由专人进行管理,并对乡亲们免费开放。
如今,玉山公祠成了古镇里最热门的“打卡地”。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崇仁古镇还会在这里组织越剧展演、交流活动,本地戏迷看得过瘾、演得尽兴,也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慕名前来,热闹时古镇一天接待游客上万人次,带火了文旅产业。
沃土长出“民星”
在嵊州,好戏连台,越剧天天演,还有各种文化惠民活动不间断,不仅营造了氛围,也让广大戏迷有了更多追梦的机会。
“我天天盼着这堂课!”在浦口街道东郭村,村民张咩珍早早赶到文化礼堂占座。每周五,从嵊州市越剧团退休的过君英都会来这里讲课,教村民们越剧唱腔、手势、台步等知识和技巧。她的学生有60多岁的老戏迷,也有10多岁的孩子。
为了帮助戏迷入门、提升,嵊州在乡村、社区开办越剧特色公益课程,请来专业的越剧演员、教师,面向戏迷免费授课,还计划把越剧公益课送到更多文化礼堂、老年学堂、中小学校。
“过老师接下来还要给我们排戏,我希望有一天能站上舞台表演。”张咩珍憧憬地说。
她的梦想,触手可及。
去年,嵊州举办首届“村越”好声音活动,这场大型越剧活动不设门槛,鼓励“草根”上台亮嗓,村里的戏台和文化礼堂成了“擂台”,戏迷登台比拼唱功,台下专家当评委,海选、复赛场场座无虚席,晚来的村民站上板凳、攀上矮墙围观。决赛由4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带队“PK”,线上同步直播,流量火爆。
决赛中,理发师罗雪洪将越剧《祥林嫂》中的“贺老六”一角演得活灵活现,成功夺得冠军,不仅圆梦大舞台,还把大奖——一辆比亚迪汽车开回了家。如今,罗雪洪的身影常常出现在嵊州的各种越剧文化活动中,成了家喻户晓的“民星”。
一场活动“炸”出了一批民间实力唱将,更多普通戏迷也走上舞台过了一把戏瘾。
“百姓自己的舞台自己演,我们非常欢迎民间戏友登台,秀出风采。”6月1日,第二届“越嵊州 越有戏”乡村越剧联赛的“PK”选拔赛打响了,嵊州市文化馆馆长姚华江说,这次活动全面“升级”,个人赛变成团体赛,还向全国发布“英雄帖”,竞争更激烈,比赛会更加精彩。
去年,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台《加快推进越剧繁荣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明确要将浙江建成长三角地区越剧传承发展的核心区域和全国越剧文化中心,将越剧艺术打造成为浙江鲜明的文化标识。
嵊州积极响应,推出“2024越剧文化年”系列活动,并启动了“富乐嵊州·村村有戏”越剧大展演活动,面向全市200多个行政村,进行全覆盖式越剧大戏展演,不仅有专业越剧团轮番登场,还鼓励民间戏迷团体编排节目来表演,场场大戏人气火爆。
小村也有专业剧团
“家门口”好戏连台,打开了嵊州人的格局,他们对越剧有了更多憧憬,不再满足于“小打小闹”,而是“抱团”组建越剧社团、俱乐部,甚至在一些小村子里也能找到数十人的剧团,服装和设备一应俱全,逐步从自娱自乐走向专业化的舞台表演。
仙岩村不大,嵌在嵊州北部的山林里,全村1200多人,沈柏松是村里小有名气的厨师。平时放下锅勺,他喜欢拉着朋友在门前唱上几句越剧。
去年,仙岩村翻新了文化礼堂,能同时容纳数百人活动。爬上新礼堂宽敞的大舞台,沈柏松的心似乎一下子被打开了。
“随口唱唱不过瘾,不如走专业化路线!”于是,他带着戏友就地组建“仙韵戏迷角”,广纳“英雄好汉”,大家常泡在礼堂里唱戏听曲。
听说村里有了戏迷角,热衷唱越剧的村民徐美萍第一时间加入,她嗓音底子不错,动作学得快,很快成为“种子选手”;在国网嵊州供电公司上班的年轻人王珏跑来报名,虽然唱不了几句,但搭台布景、摆弄设备,他是一把好手……
戏迷角迅速壮大,沈柏松有了更大的野心。
他带头出资购买服装道具、幕布,淘来音响、彩灯、造雾机等舞台表演设备,还聘请专业越剧演员来当指导老师,戏迷角“升级”成了“仙韵越剧团”,团员们各司其职,排起《何文秀》《五女拜寿》《王老虎抢亲》等整场大戏。
“现在剧团闯出了一点小名堂,市里也来请我们去表演呢。”剧团副团长费幼萍是一名退休的财务人员,她说,以前大家闲来无事,总是打麻将、刷短视频消磨时间,现在大家一有空,都往文化礼堂跑,排戏、切磋唱功,生活比以前充实多了。
如今,嵊州市注册有117个民营越剧团,从业人员8000余人,相关产业年产值约3亿元。
村村都有戏,乡村越剧团也很红火,这是这个时代的缩影,见证了嵊州百姓对越剧艺术的热情,也是民间追求精神富足的一个生动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