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常熟高新区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原标题:常熟高新区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向“高”而攀 向“新”而行

  迈入7月,常熟高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热辣滚烫”。

  7月10日,位于常熟高新区的天辰生物医药(苏州)有限公司入选“姑苏重大创新团队”。该企业聚焦大分子抗体研发,开拓自身免疫疾病治疗新路径。

  7月11日,《2023常熟昆承湖·胡润U30中国创业先锋》发布。一批集中在新赛道、新模式、“硬卡替”领域的企业意向落地常熟高新区。

  7月26日,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常熟中心项目落地常熟高新区,加速数字医学与生物3D打印、临床医疗机器人等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产业化落地,有效贯通科技与产业结合的“最后一公里”。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以制造业“起家”的常熟高新区,找准了科技创新的这条路子,坚定不移依靠制造业“发家”“强家”。如今,这片产业“福地”更是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围绕智能化、绿色化、新技术等主攻方向,坚定不移地选择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培养形成新质生产力。

  优化城市功能

  南向融入苏州

  城市作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载体,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功能优化与升级,以适应并引领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

  在常熟南向发展的战略中,中新昆承湖园区无疑是排头兵。2021年10月,常熟市政府、常熟高新区与中新集团共同签署了昆承片区开发合作协议,正式拉开了中新昆承湖园区开发建设的序幕。经过一年多的精心规划设计,2023年1月,中新昆承湖园区开工,高效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及产业载体建设。

  如今踏入中新昆承湖园区,可以看到“UWC+创新岛”与低碳科技岛已初具规模;中新大道、金龙路、昆承路等多条市政道路正紧锣密鼓地建设中;英国罗托克流体技术项目、江苏亨睿碳纤维科技有限公司的碳纤维零部件生产项目、江苏欧普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制造基地等重点项目也蓄势待发。

  “蓝图正慢慢变成实景!”这一变化,常熟市昆承湖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远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在王远的办公室里,墙上挂着中新昆承湖园区规划图与城市设计图。“我们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办了四场国际性规划设计竞赛,经过反复推敲,才最终确定这两份总规划以及20多项专项规划。”他说,中新昆承湖园区借鉴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先行”“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建设经验,致力于打造“湖城相拥”“产城相融”的现代产业园区。

  同样对这片园区满怀期待的还有朱颖,作为中新昆承湖(常熟)园区发展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她从开发建设之初就被中新集团派驻到常熟,负责输出苏州工业园区和中新集团的先进开发经验。朱颖曾参与多个产城融合园区的招商引资与开发建设,她认为中新昆承湖园区在地理环境、产业基础以及城市氛围等方面都与苏州工业园区高度相似。

  去年9月,首个落地常熟的美元基金项目,给朱颖留下深刻印象。“项目有落地中新昆承湖园区的意愿,但由于体制机制上的限制,进展比较缓慢。”朱颖回忆,常熟市政府、常熟高新区了解到这件事情后,先后多次到苏州市级金融部门,翻文件、找依据,在不违反政策的前提下,找到解决办法,最终促成了美元基金项目的落地。

  路子顺了,好项目纷至沓来。目前,中新昆承湖园区已落地3个QFLP项目。同样,在产业招商上,常熟高新区、常熟市昆承湖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新昆承湖(常熟)园区发展有限公司三方联动,协同发力,围绕“数字科技+新能源”和“现代服务业”的“2+1”产业体系,对接各类优质项目超100个,落地专精特新产业项目和科技项目超20个。

  中新集团不仅授人以鱼,还授人以渔。4月26日,常熟市26名科职、年轻干部顺利完成了中新昆承湖园区综合素能提升专题培训。培训期间,业内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新质生产力、低空经济、产业招商等专题进行了授课,并结合当前国内经济发展现状和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趋势等内容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讲解。这些培训不仅提高了干部们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也为常熟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思想活力和动力。

  截至目前,中新昆承湖园区综合素能提升专题培训已举办四批次,共有176名年轻干部参与培训。这些年轻干部如同种子一般散落在常熟各地,将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经验播种在“江南福地”,静待开花结果。

  加码新兴产业

  积蓄发展动能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其发展需要系统性的规划和长期的耐心。近年来,常熟高新区重点围绕新能源、低空经济、生命健康领域发力,争先竞速产业新赛道。尤其是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氢能作为新兴能源被首次提及。

  常熟市作为省内首批出台氢燃料电池产业扶持政策、最早发布加氢站布局规划的县级市之一,正致力于构建完整的氢能产业链生态。目前,常熟已初步形成了以常熟高新区为核心的“一核多点”氢能发展格局。

  近几个月来,常熟联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几乎每周都会前往氢能测评技术创新中心,检测新研发的氢燃料电池电堆的性能。该中心是中国汽研与常熟高新区依托“国家氢能动力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资质合作打造的华东总部氢能测评技术创新中心,有效填补了常熟氢燃料汽车产业链测评环节的关键空白。

  “氢能及燃料电池的检测对气体安全性和燃料电池性能有着更为严格的专业技术指标要求。”中汽院(江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坤说,氢能测评技术创新中心作为中国汽研在华东地区的氢能动力领域桥头堡,将重点布局氢能测试装备研发生产、氢能实验室解决方案以及面向华东地区的燃料电池系统及零部件检测能力,为氢能产业的发展提供“测试+装备+工程”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眼下,苏州羚控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正加班加点生产蜂巢系列的无人机。

  这是一套集自动化、智能化于一体的无人机巡检系统。该系统具备现场无人值守、远程控制、无人机自主起飞、智能巡检、精准回巢、自动充电及自动调温等诸多优势。用户无需专业飞手操控,也无需繁琐的准备工作,即可快速便捷地完成复合翼无人机从起飞到回收的全流程巡检任务,真正实现全自主无人化作业,让使用者足不出户即可完成所有操作。

  从西安到常熟,羚控智能不仅带来了年产3000架无人机的生产基地,还依托母公司的研发优势,打造无人机产业链综合基地。

  在4月18日举行的苏州市低空经济发展推进大会上,苏州羚控荣获苏州市首批低空经济领航企业称号;同时,以苏州羚控为链主企业的常熟特种无人机产业园,也被评为苏州市首批低空经济先导产业园。

  为推动无人机产业的发展,常熟高新区联合天图资本、开晟创投及羚控科技共同发起设立了羚控天图航空航天产业基金,基金总规模达5亿元。苏州羚控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谭从水介绍,通过基金赋能垂直整合引进航空发动机、惯导、飞控及关键原材料等无人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除苏州羚控外,江苏亨睿航空工业有限公司也入选苏州市首批低空经济领航企业。

  在亨睿航空的展厅内,一台通体黑色的飞行器外壳引人注目。这是亨睿航空在全国首创的纯电动载人飞行器碳纤维机身产品,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市场空白。“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的机身,不仅实现了极致的轻量化,其重量仅为钢的四分之一,且强度比绝大多数金属高出4倍以上。”亨睿集团首席财务官葛逸宏介绍。

  此外,亨睿航空还不断拓展服务领域,自主研发了无卤环氧阻燃预浸料,实现了国产替代的突破。公司技术负责人裘健全介绍,这种材料在意外火灾发生时能有效阻止燃烧或抑制火焰传播,同时满足低烟密度和低毒性的要求,为乘客提供更高的安全保障。

  锚定“专精特新”

  练就“独门绝技”

  在常熟高新区经营主体中,中小微企业数量最多,且最具创新活力。近年来,常熟高新区以“专精特新”为主线,引导中小微企业在细分领域进行技术创新研发,打造成为行业“隐形冠军”。

  工业自动化以其高效性和精度优势,在生产制造领域中日益受到重视。柔性电缆作为自动化设备的“关节”,其耐久度直接决定了机器的运转周期和稳定性。

  那么,一根柔性电缆究竟需要经历多少次弯折才能算作合格呢?

  “至少1000万次才算合格!”苏州科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良说,企业设有机器人电缆动态可靠性实验室,除了测试电缆的弯折、扭转性能外,还模拟了拖拽、摩擦等多种实际使用场景。

  电缆的这种“柔韧性”来自精密的生产工艺。走进科宝光电的厂房,在一条产线上可以看到,七根不同颜色的细线在穿过小孔后,被巧妙地捆绑成一根电线。“这七根细线之间的绞合力必须保持均衡,否则会影响电线的使用寿命。”陈良说,耐久性作为科宝光电的“硬”技术,离不开每一道工序的精心打造。无论是前端的金属材料选择,还是生产工艺的持续优化,都直接关系到产品的最终品质。

  工厂屏幕上显示,企业近三天生产的2741批次的货物,合格率达到100%。在陈良看来,“硬”技术是由软实力所决定的。这种软实力一方面来源于企业多年积累的生产经验,形成了一套完善且可控的质量管控系统;另一方面则得益于技术团队的稳定性,确保了批量生产中产品质量的一致性。过硬的技术让企业在国内柔性电缆市场占据了20%的份额,并获批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同样在“专精特新”道路上稳步前行的,还有海力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一家拥有百年技术积淀的动力总成供应商,海力达在电磁阀类产品的细分应用市场中占据着领先地位,尤其是双离合变速箱电磁阀和可变气门正时系统的销量分别位居全球第一和第三。

  如今,海力达正积极向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与氢能领域转型,力求在新兴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我们的角色定位已经从单纯的零件供应商转变为系统化解决方案的提供商。”海力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高级财务总监俞杰说。

  为了应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价格战和降本压力,海力达除了研发设计更具兼容性的产品外,还新建了变速箱电磁阀智能生产车间,其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试验、检测等设备占车间内全部设备比重达100%,全自动生产线已实现联网控制,联网数占比达100%。俞杰预测,到2028年至2030年左右,公司在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业务量将大致相当。

  苏州宏瑞达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也是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作为全球领先的光伏智能装备整线解决方案制造商,宏瑞达主要提供组件全自动生产线、数智化整线解决方案、机器视觉整厂解决方案等产品和技术,产品已远销20多个海外国家和地区。

  去年,宏瑞达销售额近30亿元,达到历史新高。目前居于异质结智能装备市场第一,光伏智能装备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行业前列。在TOPCon、异质结、钙铁矿、BIPV和BC等新型光伏电池的后道封装设备制造领域,企业均已拥有完备的工艺路线与深厚的技术积累。1月5日,宏瑞达全球总部在常熟高新区奠基。建成之后,组件设备生产线月产能突破20条线,年交付可满足180GW组件生产产能,年产值突破40亿元。

  截至目前,常熟高新区拥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0家。这些专精特新企业广泛分布于各细分领域,眼下已然成为产业链配套、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产学研合作、就业吸纳的重要力量。

  在产业发展的强劲引领下,常熟高新区正不断加速建设进程,成为持续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借东风之势,这片“产城相融”的现代化园区,于时代浪潮之巅扬帆起航,锚定了集群化发展的路径,以向“高”而攀,向“新”而行的姿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42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