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

首页>地方频道>台州>要闻

老街“复活”:一场城市更新实验

黄保才

路桥十里长街的改造,像一场精妙的“外科手术”:既未将历史“推倒重来”,也未让老街沦为“标本式”的“文化盆景”。这条始建于宋代的千年古街,正以“新旧共生”的逻辑,探索一条旧城焕新的可持续路径——它不是简单的“修旧如旧”,而是通过顶层设计的系统思维、业态重构的完美平衡、运营创新的智慧赋能,让历史街区真正“活”在当代城市的肌理中。

顶层设计的指向,是从“保护建筑”到“激活生态”。传统历史街区改造常常是这样的:要么过度商业化摧毁原生文化,要么静态保护导致空间死寂。路桥的破局之道,在于以“城市针灸”理念重构顶层设计。路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将十里长街振兴工程纳入中心工作,提出“古今结合、业态整合、功能融合”的区块提升理念。为此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区长亲自挂帅的十里长街振兴领导小组,并建立领导小组会商机制,确保各项工作的上下衔接和协同推进。规划者摒弃“大拆大建”思维,采用“微创手术”式更新,保留原始建筑风貌,还在关键节点植入“文化锚点”。这种“点穴式”改造,既维持了街巷的历史纵深,又创造出新的文化叙事场域。更值得关注的是其“生态化”治理框架:政府主导规划红线,专业机构运营服务链,原住民参与社区共建,形成“保护+运营+共生”的闭环,当百年老宅成为青年创客的共享办公空间时,这种“代际融合”的生态,让历史真正具备了现代生命力。

业态重构的效应,是打破“文旅街”的魔咒。现如今,放眼全国,多少文旅困于“小吃+工艺品”的同质化泥淖?路桥的业态革命,恰从摆脱“千街一面”的路径依赖开始。其独创的“文化基因解码—场景再造—产业嫁接”模式,让传统业态与现代消费产生化学反应,更重要的是创造了“消费即体验,交易即传播”的新文旅范式。“前店后坊”模式的创新演绎最具代表性:打铁铺变成金属艺术工作室,中药铺升级为养生体验馆,旧时钱庄遗址改作金属博物馆……这些不是简单的“旧瓶装新酒”,而是通过现代设计语言重新编码传统元素。老街业态如文化体验、创意零售、休闲餐饮、配套服务配比精准把控,既保证了商业活力,又守住了文化底色。更巧的是“时空折叠”策略:白天是静谧的文化长廊,晚间变身光影交织的市集,不同时空维度的体验叠加,破解了老街“日落闭户”的宿命。

运营创新的旨归,是让“流量”变“留量”。网红经济时代,路桥的运营团队拒绝做昙花一现的打卡地,其运营哲学是“让流量沉淀为文化增量”。除通过智慧管理系统实时监测客流动态,及时应对精准分导,更深层的创新在文化生产端。成立老街创作实验室,吸引艺术家驻地创作,着重彰显在地文化元素。这种内容共创模式,使文化传承从被动展示转向主动生产。在运营模式上,十里长街采用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政府负责制定政策,提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则负责街区的日常运营和市场营销。这种合作模式充分发挥了政府和企业的优势,既保证了街区发展的方向符合整体规划,又激发了市场活力,为老街吸引周边游客,实现持续繁荣提供保障。社区营造更是独具匠心,让老街原住民将市井生活转化为沉浸式体验场景,使得他们成为街区活化最具核心价值的力量。

焕新的十里长街,每一块青石板都承载着双重使命:既是文化记忆的容器,又是现代生活的舞台。当其他许多地方的老街在商业大潮中逐渐沉寂,路桥十里长街却“满血复活”,找到了让传统与现代对话的“翻译工具”。这种更新是真正有机的,它开启了城市文明传承的新可能——历史不是压在肩上的重担,而是点亮未来的火把。

路桥的实验,证明历史街区更新完全可以跳脱“保护与发展的零和博弈”,能兼顾文化保护、经济增益与民生改善。

路桥的实验,也带给我们更深层的启示:城市的生命力不只是建造新地标,也在于让旧空间讲述新故事。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2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