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

首页>地方频道>杭州>要闻

AI赋能 让机器人更聪明

1.jpg


杨世明身着黑色动捕服“训练”机器人。


2.jpg


你能想象,广泛应用于影视、游戏产业的动捕技术,用在机器人身上是什么效果吗?

在杭州云栖小镇企业“五八智能”的机器人研发车间里,“00后”小伙杨世明身着黑色动捕服,不断重复下蹲、伸手、抓取、放置等动作,身边的人形机器人也“同步”做出对应动作。

“三个人配合完成机器人训练,我做动作,另外两名同事负责转化数据、调试机器。”杨世明说,“这样的训练每天要持续8-10小时,枯燥的过程却能让机器人更‘聪明’。”

眼下,浙江省把仿生机器人列为优先发展的9个未来产业之一,西湖区机器人企业不断攻克难关,探索应用新场景。眼下的难题是,如何打造一颗更聪明的“大脑”?


炼就最强“大脑” AI功不可没

在“五八智能”负责机器人训练项目的查长海提道,这两年国内机器人行业发展迅速,较大程度得益于AI大模型的爆发式增长。“AI大模型已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机器人行业中。”查长海解释,当一个能结合视觉、语言、动作等信息的AI大模型成为机器人“大脑”的一部分后,会帮助机器人训练“举一反三”的能力,这种能力越强,意味着“大脑”越聪明。

据了解,机器人可通过动捕技术和VR技术两种手段进行“类人能力”训练。眼下阶段,“五八智能”的团队正在使用动捕技术让机器人能更广泛地理解人类动作的行为。“以拿起掉落在地上的杯子为例,传统方式就是‘喂’代码,编码成固定动作,但行动呆板、效率不高。”查长海解释,“海量数据经过AI模型训练,机器人就能摸索动作的规律,动捕技术能让量变达到质变,机器人也就更像‘人’。”

杨世明身上的动捕服有60多个标记点,记录着各个关节的空间位置信息。“机器人的关节是由电机轴控制的,我们需要把所有人的动作数据换算成关节自由度和运动角度,来指导机器人行动。”查长海说,通过反馈的数据,不断优化机器人的动作协调性。


远未触及“能力极限” 机器人研发没有终点

假设一天训练10小时,多久后能装备出一台成熟的机器人足以投用生产线?“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数据,我们训练的AI模型远未达到‘能力极限’,多练一天就多一天的进步。”查长海说,“五八智能”今年研发的D11人形机器人“工厂版”已在四川一家3C制造工厂完成应用实测,可在生产线上与工人协作,完成物料搬运、扫码录入等工作。

由于技术更迭迅速,机器人研发工作往往马不停蹄。“不断更新迭代产品,是为了及时应用新技术,为后续多元研发积累更多‘实战’经验。”“五八智能”副总经理袁海辉说,眼下正在做动捕训练的是第四代人形机器人,预计明年亮相,时间紧、任务重,团队日以继夜攻坚是常态,“除了工业场景,将来也会更多投放至文商旅场景,完成引导、互动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已经投用于业务场景的机器人也能持续升级。“只要安装配置最新版的AI模型,就能立即学会新的技能,适配更多任务。”查长海说,比如让扫码贴签的机器人也能够学会焊电路。


借势借力 西湖区涌现多个“机器人产业带”

在云栖小镇中大银座写字楼一楼,近千平方米的场地正在加速整修,这将是国内首个人形机器人中试基地。该场地将为浙江人形机器人相关企业、研发机构、科研院所、生态伙伴等提供检测试验、AI训练、中试转化等服务,预计明年年中投用,可支持近百台机器人同时训练。

矩阵式布局、集成化发展是西湖区聚焦机器人研发的重要一步。这两年,西湖区充分借力浙江大学、西湖大学、浙江工业大学、阿里达摩院等高校、创新中心和产业链企业,不断深入探索“机器人+”应用场景,已初步形成云栖小镇、石虎山机器人基地、小和山科学城等多个机器人产业带。

得益于产业、技术集聚,石虎山成了杭州机器人产业的“金字招牌”,现已招引产业链企业30余家;小和山科学城依托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平台资源,师生团队正在进行多项民用机器人项目研究……西湖区将持续聚焦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争创省人工智能未来产业先导区,并将在两年内释放20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支持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5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