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人工智能作为上海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目前在沪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到350家,产值达到3800多亿元,是5年前的3倍,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应用细分场景正被如火如荼地开发。对于上海来说,在推进“人工智能+”发展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四个协同”是重要突破口。
创新协同:激活更强发展动能
“人工智能+”发展是以创新为第一动力,以人工智能科技与产业协同创新为显著特征,通过科技创新培育产业创新、以产业创新牵引科技创新的新质生产力业态。
推动创新主体协同,打造创新生态圈。要发挥链主、龙头企业在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和国家重大项目中的引领支撑作用,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在细分领域发挥独特优势,推动产业链上中下、大中小企业主体融合创新,实现“0到1”的创新质变、“1到10”的创新裂变。要进一步推动企业跨界协同创新,依托相关企业集聚、“人工智能+”场景集群、功能性平台集成,推动企业针对重大共性技术联合创新,共投、共研、共担、共享、共领产业链发展。此外,要加快建设以科技领军企业牵头主导、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发挥实验室、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作用,为企业创新提供长远支撑。
加强创新资源协同,形成创新聚合力。聚合制度、政策、资金、人才等关键创新资源,推进科技产业和体制机制一体化创新。发挥科创板枢纽平台功能,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为“人工智能+”发展赋能添翼。支持制定符合辖区特色的专项扶持政策,发挥产业发展、创新创业等政策性基金的引导作用,统筹整合资源,打造亿级“人工智能+”基金群。培育现代化人力资源,发挥人才创新红利,构建关键领域领军人才的招引机制,打通科技人才与产业人才相互融通的体制机制,形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培育机制,充分释放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为科技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提供有力支撑。
区域协同:提升更高发展能级
以推动“人工智能+”区域协同发展作为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充分发挥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重要优势,实现生产要素跨空间优化配置,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发展能级。
促进区域产业协同,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加强“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大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在新质生产力领域中深度融合,跨区域整合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实现强强联合,拓展新空间,培育新动能,更好联动长江经济带、辐射全国。加快长三角优先完善“人工智能+”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加强规划、土地配置、项目建设的跨区域协同和有机衔接,推进产业跨区域共建共享,有序推动产业跨区域转移和数智要素合理配置,实现更大突破,使长三角率先成为区域“人工智能+”发展共同体的典型样本。
增强区域市场协同,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推动区域市场要素协同,竞合有序,构建“人工智能+”市场要素自由流动机制,在劳动力、资本、土地、数据、技术等要素市场化配置上先行先试,促进各种资源要素的流动与配置突破区划限制,以统一大市场集聚资源、激励创新、优化分工、促进竞争,实现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灵活配置;推动区域市场规则协同,竞合公平,完善产权保护,落实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共同的市场负面清单,实现跨区域注册登记无差别标准,消除长三角区域人工智能产业标准差距,强化市场协同监督管理,推进长三角区域人工智能政策执行一体化。
人机协同:共享更多发展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人工智能+”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强化人机需求协同,促进高质量就业。重视“人工智能+”在生产和服务端应用方向性的把握,鼓励机器人应用朝着紧缺性、匹配性、前景性和互补性的方向发展。推动其更好地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各类需求,如满足风险程度高、健康危害大、工作环境恶劣的应用场景等;增强其与行业周期规律相匹配,加速智能化设备的应用和落地,防止过高沉淀成本与智能应用过度化;助力其创造新供给,与行业前景深度融合,不断满足新需求,带动新就业;利用其实现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等维度的劳动力要素互补,提升老年人收入水平,缩小性别收入差距,使弱势群体共享发展成果。
深化人机供给协同,扩大高品质供给。以智能化推动“9+X”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体系的打造,通过人工智能,在研发端、生产端与需求端促进产业研发效率提升、新供给创造速度加快、生产过程智能程度加深、有效需求深度转化;以上海公共招聘新平台为依托,构建岗位智能化监测与管理,推出保底线、扩就业、强供给、促匹配和防失业的五大智能化举措,实现人工智能风险下的就业稳定大局;发挥上海禀赋优势,打造“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金融”等创新试点,以智能化技术为联通,形成医疗、养老与金融一体化资源配置联动,为做好五篇金融大文章提供“上海智慧”;发挥国际金融中心优势,积极探索多元化资本共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共享人工智能发展成果。
内外协同:促进更高发展水平
打通内外两个“人工智能+”市场之间的阻隔,消除内外市场间商贸流通的障碍,促进内外市场规则的趋同,夯实上海桥头堡的引领带动功能,激活双循环,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高水平发展。
推进内外贸易协同,推动一体化发展。完善“人工智能+”内外一体化制度体系,促进内外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进产品服务同线同标同质;增强“人工智能+”内外一体化发展能力,支持人工智能企业“走出去”,加强资源整合配置,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更好对接国内国际市场;加快“人工智能+”内外融合发展,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建设产业融合发展高地,充分利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展平台增进国内外市场交流;以“一带一路”为纽带,以“人工智能+”为抓手,打造创新合作新高地,实施创新行动计划,推进创新交流合作。
发挥内外治理协同,提升国际话语权。积极搭建发展各方参与的开放性平台,推动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国际人工智能治理方案,通过打造上海“人工智能+”发展的成功版本,向国际社会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依托和完善“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合作机制等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发展环境,落实好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共同促进全球“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安全发展。(上观新闻 作者刘丰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