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金 迪
3月27日,在玉环市芦浦镇医药包装工业园区的浙江博盛塑业有限公司,一栋总面积超1万平方米的4层新厂房正火热建设中,而一旁已投用的4层新厂房同样生产火热。
“多亏了‘五化一提升’改造,我们改建了原来只有四五百平方米的低矮厂房,企业形象变好,还更新了设备,产值也提升了10%,其他厂房还要接着改造!”博盛公司总经理金正聪说。
今年以来,玉环聚焦三大牵引性抓手攻坚年活动,深入实施土地成片拆改综合开发,巩固“千亩百亿·双五行动”、老旧工业园区“五化一提升”改造成果,破解用地“老大难”问题,重塑产业新优势。
“腾笼”升级,破局空间制约
这阵子,大麦屿街道城建办主任金志龙忙着确定大麦屿临港产业平台的空间范围。以临港为范围线,划定了港矿联动开发区、普竹作业区、临港能源区等8个功能分区,形成面积万亩的连片区域。
大麦屿临港产业平台是玉环打造的“万亩产业平台”之一。“这里将是壮大临港经济产业的重要区域,我们提前摸清家底,对低效工业用地该拆的拆,该整的整,加快推进连屿成片拆改,保障将来优质项目及时落地。”金志龙说。
用地保障是优质项目落地生根的先决条件。近年来,面对工业高质量发展“缺地”的烦恼,玉环不断创新“腾笼”举措,促进工业用地提质增效。在村级,推动改造低效老旧工业点76个,新投运小微园区20个;在各大老旧工业园区,强势铺开“五化一提升”改造,整治低效用地4073亩;在全域,确定首轮18个成片拆改综合开发片区,通过多元化的土地盘活利用模式,累计盘活面积3000余亩……以空间大重塑打开发展新格局。
去年以来,玉环累计盘活低效工业用地近4000亩。今年,玉环紧盯“工业用地”倍增计划,将全面开工成片拆改首轮18个片区,重点谋划打造“大麦屿临港产业平台”“开发区精密制造产业平台”“楚门清港科技产业平台”等5个“万亩产业平台”,全年供应工业用地2000亩以上。
“‘万亩产业平台’是我们向‘土地存量’要‘发展增量’的又一新举措,这和过去项目先签约后供地不同,土地规划先行,为日后优质产业落地腾出空间。”玉环市发改局局长陈杨建说。
加速转换,激活企业动能
坎门科技园区内,台州山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的5层新厂房投用在即,另一边,与山源公司相邻的2家企业也建起一幢新的共同厂房。得益于联合技改,3家企业在仅13亩的土地上实现“焕新”,容积率提升了近6倍。
坎门科技园区的企业用地面积较小且分布紧密,按照常规的单宗改造政策,山源公司等3家企业需要各退5米。坎门街道创新“零增地”联合改造,统一规划设计,实现相邻企业宗地之间建筑不退线。
“多了这5米,意味着有更多的厂房空间,能更新更多的设备。”山源公司负责人郑景山说,公司原来的建筑面积仅553平方米,改造后将升级到1.3万平方米,容积率从0.6提升到3.2。
山源公司的改变,是玉环鼓励“工业上楼”,无数企业从低效率向高产出转型的缩影。
在老旧工业园区的“围墙内”,玉环通过“正面激励+反面倒逼”,探索联合改造、合宗改造、滚动开发分期登记等方式,推动企业“腾笼换鸟”、厂房“上天入地”、技改“见缝插针”,激活工业园区新动能。
截至目前,“围墙内”零地技改累计开工382家,累计完成投资74.89亿元,涉及改造企业平均容积率从1.16提高至2.0以上,建筑面积累计增加360万平方米以上。
落地“三强”,带动产业跃升
眼下,落户芦浦镇南湾智谷园区的震环高端机床项目打桩施工正酣。该项目投资2.5亿元,面积达60亩,主要制造大型龙门机床为主的定制型中高端机床,投产后预计营收达到2.3亿元。
作为在外玉企,震环高端机床的年产值达到4亿元,是玉环的“招大引强”项目。而占地2000亩的南湾智谷通过盘活闲置工业用地,正成为玉环全力打造的产业发展新高地之一。
“我们选择供地时考虑到南湾智谷精密制造园区的定位,震环落地有助于培育高端数控机床产业群,双方可以说非常契合。”玉环市投资促进中心副主任林书城说。
提高工业用地的创造价值,就要从源头防范低效用地的产生,落地项目是关键。玉环立足制造业强链补链,招大做强新能源、机器人与高档数控机床等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玉环启动“三强项目库”机制,“三强”即“培大育强”“招大引强”“科创领强”。基于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在项目的评选、入库、供地、推进、监管等方面实行全流程管控,建立健全条抓块统、高效统筹机制,分层分类分级推进实施、贯彻落地,确保优质项目以实惠的价格拿到土地。
目前,玉环已落地“三强项目”21个,供地面积达551亩,累计计划总投资37.35亿元。其中,“培大育强”“招大引强”项目的亩均税收预计达到平均每亩51万元,是2024年玉环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的1.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