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

首页>地方频道>苏州>要闻

昆山巴城加速“上新”乘风起

梧桐小城聚链成群,勾勒国际化“产城人”融合的美好画卷;星野小筑精妙落笔,描绘新时代鱼米之乡生动图景;百戏博物馆千变万化,演绎星河灿烂的吴地人文精华……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中,完善的产业生态、厚重的人文底蕴、秀美的生态环境耦合互嵌,昆山巴城镇加速“上新”乘风起。

今年1至10月,巴城镇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7亿元、同比增长11.1%,规上工业总产值1568.4亿元、同比增长37.3%,预计进出口总额143.8亿美元、同比增长22%。在日前发布的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榜单中,巴城镇再进11位,跃升全国第15名,成为其经济社会发展史中又一里程碑。

进位赶超,离不开持之以恒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定力,也蕴含着培育创新发展新增长极的决心。踏上新征程,登上更高坐标系谋发展,今年巴城镇紧扣“强基奋进年”目标定位,新质生产力生机勃发,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努力成为展现昆山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示范生动实践的最美窗口。

产城融合,优质项目纷至沓来

走进装修现代而清爽的梧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大门一侧是开放式的“市民驿站”,提供证件办理和咨询等服务。往里走,图书室、活动室、家庭医生工作室、瑜伽室、心理咨询室等一应俱全。这座2000平方米的共享空间,已成为不少产业工人的幸福港湾。

梧桐社区作为昆山首个集宿区社区,区域面积1.6平方公里,用工高峰可同时容纳超8万名员工。如何推动人口集聚和产业升级形成良性互动,考验城市管理的智慧。

“我们要打造服务于整个工业区、辐射整个巴城的城市更新的空间,通过基础设施提升、景观风貌提升、产城服务提升三大行动,栽好梧桐树,引聚更多金凤凰。”巴城镇党委书记朱叶华说。

把每位产业人才当成凤凰一样来呵护,巴城创新“1+5+7+10+X”社区服务模式,坚持因地制宜下沉服务、走近员工靠前服务、丰富渠道延伸服务,依靠“党建+群建+团建”,推动人人成为社区的主角,提升员工归属感、获得感、价值感,将服务好产业工人作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抓手和优化营商环境的新突破口。

在高标准的统筹规划下,巴城镇将服务区范围逐渐从梧桐社区,拓展到19.7平方公里的梧桐小城,以龙头企业带动、配套功能集聚、产城融合互促为抓手,规划“一谷、一心、五园”产城空间结构,致力打造“宜业温暖凤栖梧桐、产城融合智造新谷”,撬动整个工业区更新升级。

此处安心是吾乡,产业工人和企业“逐梧桐小城而居”,也催生了更多优质项目纷至沓来。2023年,梧桐小城所在的石牌创新活力板块集聚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等领域规上企业139家,占巴城镇57%,亩均工业产值达1762万元。

以人为本,以城聚人,以人兴产。目前,巴城已启动梧桐小城二期建设,规划图纸上,一个集科创总部、孵化园区、乐活街区、研发大厦、滨水商街、可牛公园等于一体的“活力智谷”跃然眼前,点亮工作社交新场景。

“我们从企业、职工、居民都受益的角度,推进城乡融合,打造一座重大产业项目集聚、青年创新人才宜居宜业的‘智造之城’,着力勾勒层次分明、功能明晰、优势互补的国际化‘产城人’融合的美好窗口。”朱叶华说,既要让企业落下来,又要留得住、行得稳、走得远,聚链成群打造新质生产力新增长极,推动镇域经济不断攀高。

激活资源,打造乡村振兴典范

费家浜村是巴城东阳澄湖村的自然村,也是英雄航天员费俊龙的家乡。走进村庄,记者看到,设置神舟飞船互动装置的科普馆星野小筑、天蓝色的星球乐园、水榭长廊中陈列的费俊龙书法、“追星星的费囝囝”IP形象等,无不闪烁着熠熠生辉的航天精神,向内联结着文化传统,向外联结着积极作为。

星野小筑科普馆是费家浜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布局中的特色亮点,如今已成为巴城乡村文旅路线中的重要一站。近年来,东阳澄湖村紧紧围绕康居村庄建设工程,致力于开展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工作,深挖惠民服务新路径,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不仅定格了一幅生态优美的“田园画”,还精炼出一本村庄环境治理的“好教材”。村集体先后荣获“中国幸福村”、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等称号。

村庄想发展,经济是命脉。东阳澄湖村历来盛产大闸蟹、清水虾等水产品,约80%的农户从事大闸蟹销售、农家乐经营。为让“门外汉”变“田状元”,东阳澄湖村广泛联络平台、协会、商户、农户等各方资源,定期组织村民参加实战营销等电商技能培训。截至目前,已有270余名村民参加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村民费百花就是东阳澄湖村点“绿”成“金”的见证者和受益者,去年她的农家乐刚刚开业,就凭借特色河湖鲜收获了一拨来自苏州和上海的粉丝,今年“回头客”的口碑又让她创下了营业额翻番的好业绩。“我们提供的不仅是绿色农产品,更是一种找回乡情和乡愁的生活方式。”费百花说。

东阳澄湖村是巴城镇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巴城共建成苏州市特色康居乡村69个、昆山市特色宜居乡村74个,完成宜居乡村建设全覆盖,成功打造巴城镇“蟹香水美”特色康居示范区,武神潭村、东阳澄湖村、龙潭湖村入选省首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名单。

绘就秀美底色,产业注入生机。近年来,巴城镇着力挖掘自身的资源和产业优势,深化“一只蟹”“一粒米”“一串葡萄”“一件羊绒大衣”等富民增收产业影响力,通过资源整合,有效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争做现代化农业产品“优选区”、现代化农业产业“示范区”和现代化农业集群“活力区”。巴城镇成功跻身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建成3万亩大闸蟹产业园区,“巴城大闸蟹”被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收录,大闸蟹产业年产值近40亿元,创净收益超6亿元。截至目前,全镇有绿色有机农业企业7家、品种32个。

文化隽美,古老戏曲活力四射

近日,“梅艺今辉——纪念梅兰芳诞辰一百三十周年展”在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举行,遴选了百余件与梅兰芳艺术生涯密切相关的展品,传承弘扬戏曲艺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昆曲故里,百戏争鸣。一年来,在这个国内首个集齐中国348个剧种的戏曲主题博物馆内,文博场馆创新运营与传统戏曲文化活化有机融合,展陈、社教、文创、运营等多载体联动,在阳澄湖畔竖起熠熠生辉的文化新地标,接待观众超35万人次,迎来124场戏曲演出。

一脉文化是城市最好的软实力。作为昆山历史遗存最多和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巴城也是闻名遐迩的“百戏之师”昆曲的发源地。今年10月12日,第十届重阳曲会落幕巴城。其间,《游园惊梦》庭院实景演出、昆曲名家演唱会、大美昆曲主题讲座、昆北民歌分享会、竹刻雅集活动、《我山我水我的梦》杨守松画展等活动轮番“登场”。一段段功法娴熟的演出、一场场妙趣横生的活动,让观众大饱戏瘾的同时,也进一步擦亮了巴城“昆曲小镇”的金招牌。

昆曲生态的时代演进,正与城市的发展脉动息息相关。循着昆曲柔婉绮丽的绕梁之音,巴城不断探索昆曲活态化传承的新途径,坚持以“昆曲+产业”模式,充分发挥昆曲源头优势,整合全镇各类文旅资源,开设昆曲文脉游学、昆曲文创游学、昆韵文化游学等,成功运营昆曲学社、小桃源等一批昆曲相关产业载体。

立足当下,更谋划长远。在“昆曲+”成功实践绽放出的勃勃生机和多彩气象中,一个以文化创意、昆曲文化产业为核心,兼具城市公共服务、文化休闲等功能,环境宜居、配套完善的特色昆曲小镇,已唱响苏州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大戏。

如今,一大批昆曲相关名人工作室在巴城老街相继开设,首个小梅花艺术剧院在石牌小学“蹲苗育秧”,昆曲学社、小桃源、玉山佳处、莲润楼、昆山阳澄湖有熊酒店等重点项目令人心驰。此外,巴城连续23年精心培育“小昆班”,源源不断输送昆曲后备力量,累计培育“小梅花”22朵、培训昆曲学员近万名。

水磨雅韵历久弥新。巴城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巴城将立足文脉传承和产业发展,围绕昆曲小镇建设,在品牌打造、人才培育、业态融合上持续发力,努力让巴城的昆曲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广。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4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