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力发展特色、绿色农产品种植,推动乡村富民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2024年10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重要讲话摘录
位于贵池区涓桥镇联合村的池州市秋浦特种水产开发有限公司鳜鱼养殖基地。 记者 吴骏 摄
一条鱼,游出池州4万亩湖泊库塘,被苏州市民争相购买;一块黄精,被加工成40多种产品,从大山里出发,被长三角城市群市民视为养生佳品;富硒菜富硒果,从田间地头装车运往长三角,市民坐在家里,也能感受舌尖上的池州味道。
池州生态优越,“土特产”类多品优,在给长三角2亿多人口“菜篮子”里添加“硬菜”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特别是近年来,池州打造长三角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聚焦融入长三角大市场,积极打造长三角优质“菜篮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苏州人爱吃的松鼠鳜鱼超三成“池州产”
“专门过来品尝松鼠鳜鱼。”12月1日中午,在苏州太太精致苏帮菜拙政园店内,一位正在排队等桌的市民介绍,这个周末他们一家三口到拙政园参观,逛平江路。当然,打卡品尝“苏州十大碗”中的松鼠鳜鱼等经典菜也必不可少。
“平均2分钟就售出一条松鼠鳜鱼。”据拙政园店负责人介绍,每逢周末和节假日,“苏州十大碗”中的松鼠鳜鱼就“卖爆”,进店的不少消费者点名下单。数据显示,仅12月1日当天,这家店松鼠鳜鱼销售就超过200条。
苏州太太的大师傅在厨房里忙得热火朝天,远在300公里之外的池州鳜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员工们简直是“忙翻了蹄子”。
“刚到一车鲜活鳜鱼,需要连夜冷冻,宰杀,包装处理,已经连续5天晚上加班了,今晚又将是忙翻蹄子的一晚。”12月6日晚上9点,公司生产负责人朱永虎半是抱怨,半是开心地说。
“忙翻了蹄子”,是朱永虎的口头禅。他告诉记者,公司和苏州的绿之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年供货30万斤的协议。包括苏州太太、松鹤楼在内的苏州大小超市、农贸市场,大部分是绿之谷的客户。朱永虎估计,苏州鳜鱼市场,池州供货占到三成以上。
市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科负责人王永伟介绍,截至今年9月底,池州鳜鱼养殖面积4.3万亩,产量2600吨,综合产值6.68亿元,预计全年产量达到11000吨,综合产值15亿元。
看似养殖面积挺大、产量也很高,但实际上,池州鳜鱼的产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朱永虎告诉记者,“中国鳜鱼之乡”这块金字招牌让池州鳜鱼在长三角市场上闪闪发光。前不久,杭州、南京等地的客户登门求合作,限于供货与加工能力,他们只“吃下”部分订单。
据了解,依托东至县大渡口开发区和贵池区秋江街道梅里农产品加工园,我市还将引进社会资本重点建设池州鳜鱼加工厂10家以上,把池州鳜鱼全产业链产值做到20亿元以上。同时,为推动鳜鱼产业接“二”连“三”,池州市结合乡村旅游,积极打造池州鳜鱼观光旅游文化,支持鼓励餐饮协会等民间组织开展鳜鱼菜品研究,打造特色鳜鱼宴,丰富池州鳜鱼品牌文化内涵。
从历史上的“水好鱼美”到如今的“水美鱼肥产业兴”,一个鳜鱼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池州样板正在加速形成,一幅鱼跃人欢的“丰”景图在皖江南岸徐徐展开。
土里长出的“金疙瘩”九华黄精“无库存”
北有长白人参,南有九华黄精。
九华黄精是集药、食、赏三用于一身的经济作物,而九华黄精的产地池州,也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黄精产业优势区。近年来,我市依托九华山山脉及其余脉不可复制的地域优势,全产业链推动九华黄精产业发展,逐渐将九华黄精发展为我市六大特色主导产业的首位产业。
12月初,记者走进青阳县禅悦食品工贸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香气扑面而来,在经过九蒸九晒等工序后,一个个形如人参的黄精根茎完成蜕变,被制成了黄精茶、黄精果脯、黄精芝麻丸等产品。公司总经理林学军介绍,公司自2006年成立至今,主要生产九华黄精养生系列产品,研发出黄精深加工产品40余种。作为池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禅悦食品不仅在研发上花心思,还深耕农产品品牌建设,近些年围绕“祥悦林”品牌,在全国各地陆续开了13家实体门店,并在各个电商平台开设网上店铺,在长三角市场上,相当受欢迎。“我们出货很快,基本没有库存。”
黄精为什么俏销?林学军稍后就给出了答案。
九华黄精口味甘甜,食用爽口,既可生吃,也可炖汤,既能充饥,又有健身之用,对身体十分有益。近年来,九华黄精先后获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等称号,加之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健康,黄精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也是顺势而为。
同样,在池州九华府金莲智慧农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利用电商平台推介黄精系列产品,吸引了一大批粉丝,不仅打响了黄精品牌,还发展成为全国黄精制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助推了乡村振兴。企业负责人宋大伟介绍,通过订单收购、统一生产、保底分红、股份合作、村企对接等多种形式,鼓励引导农民种植黄精,并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统一营销,实现了企业和村集体、农民的“多赢”。目前,该公司年产值已达到2.2亿余元,带动农户2000余人就业,人均增收近万元。
围绕九华黄精全产业链,我市培育加工企业30余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5家,池州市九华府金莲智慧农业有限公司入选第八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通过“九蒸九晒”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开发黄精茶、黄精酒、果脯等40余种系列产品。同时,我市还积极对接引进东阿阿胶、康桥药业等知名企业,开发功能饮品、保健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截至目前,黄精在地总面积达11万亩,全产业链年产值近30亿元,为乡村振兴、强村富民开辟了“黄金大道”。
富硒农产品家门口就卖出去了
12月7日,时令已过大雪,石台七井山上格外寒冷。伍村村的王超在家中的院子里晒着太阳,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王超是一名重症肌无力患者,家中父母和哥哥均患有此病,劳动能力有限。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村里开始发展辣椒产业,王超一家便开始跟着种起了辣椒。
“我已经种了20多年辣椒了,今年种了8亩多。”王超告诉记者,“前期天气对产量有所影响,但在县里农技部门的帮助下,辣椒品质得到了保障,所以价格还可以,红椒一斤卖到4块多。减产却没减收!”
随着辣椒品质的提升和产量的增加,七井山辣椒的市场销售也打开了新局面。这几年,山上新建了多个农产品交易市场和交易点。伍村村的村民方向也从椒农摇身一变成为辣椒经纪人。为了拓宽销路,方向从去年开始专门做辣椒收购,上午收完下午就发到市场,一天一车,主要发往黄山。“石台高山辣椒品质好,富含硒元素,在上海、杭州的市场上很受欢迎,明年将主攻这两个市场。”方向满脸自信地告诉记者。
“在科学、精细的管理下,产量和质量比前两年好多了。目前采收的干木耳全被上海、合肥等地的客户拿走了,手上还有2万斤的订单。”在花园乡老屋村黑木耳种植基地,村民汪龙泉一边装运,一边喜悦地说。
东至县以黑木耳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为模板,不断研发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全方位推进科技成果转化。2024年全县种植食用菌8800余亩,其中“东至黑木耳”4500亩,食用菌生产经营主体达115家。县农业农村综合技术服务中心主任王优旭表示,在开展香菇、木耳、平菇等传统品种种植同时,先后引进金耳、羊肚菌、松茸、灵芝等新品种。
东至县尧渡镇通过带动各村发展金耳种植产业的方式,实现村级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我们一共14个菌房,每个菌房每批能产5000斤金耳,一年可以生产10批。金耳的市场价在25至30元每斤不等,亩均效益高得很呐。”东至县渡水金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现场负责人汪旭红告诉记者。通过借助国内跨境网络优势,这些金耳被销往长三角以及中东一些国家。
近年来,池州立足“山绿、水清、土沃、气洁”特质,以粮油、家禽、水产、中药材、茶叶和林特六大特色产业为落脚点,形成“1+6”发展格局,构建多产业融合发展的绿色食品产业体系。除黄精、鳜鱼、富硒农产品外,粮油、茶叶、皖南土鸡等特色产业发展十分亮眼。一批批土特产频频出圈,掀起了消费新风潮。如皖南土鸡年出栏量近3000万羽,产品畅销合肥、南京等周边城市。春茶产量6500余吨,通过出口内销等销售渠道,基本上销售一空。贵池区棠溪镇枣园规模超8000亩,年产值约2亿元,“西山焦枣”已是当地百姓致富的“摇钱树”。安徽龙溪外贸麻油制造有限公司内油香四溢,除出口外,主要销往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
大力发展特色、绿色农产品种植,推动乡村富民产业升级。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9家;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名特优新农产品总数达319个,其中绿色食品113个、有机农产品195个,地理标志农产品7个,名特优新农产品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