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

首页>地方频道>台州>要闻

蝶 变

台传媒记者陈小波 朱小兵 项瑶莹

3月26日,23岁的新疆姑娘魏佳倩与家人来到天台塔后村,入住“天台度过”民宿。“以前旅游住的民宿都在城里,跟那些比起来,这次体验别提多好了。”她惊喜地发现,村里有骑马俱乐部和艾灸体验馆,外卖服务也十分便捷。

“2014年,我开办了一家民宿,是村里首批11家民宿之一,目前规模已经扩大到3家。”“天台度过”民宿负责人许林芝感慨地说,十多年来,她目睹了塔后村的华丽转身,也见证了“大塔后片区”的精彩蝶变。

乡村,让城里人更向往

2014年,塔后村民宿产业刚起步,村里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状况也不好,月均入住率不足30%。

许林芝印象深刻:“有个入住过的客人在线上给我差评,还发了个‘拳头’表情包。他不仅在表示生气,也在吐槽村里连路灯也没有,晚上伸手不见五指。”

陈孝形在城市生活多年,对环境卫生要求高。2017年,他担任村委会主任后,旋即在村里全面开展环境整治,首先是撤消房前屋后的垃圾桶。“整治环境,把垃圾桶整没了。”很多村民一开始不理解。

“改变生活习惯,要从改变思维习惯开始。”陈孝形表示,没有垃圾桶,大家不好意思乱扔,如果设置垃圾桶,那垃圾桶边上肯定是最脏的地方。

很快,村民们发现,没了垃圾桶,全村反而更干净卫生了。“村里建起了垃圾分类站,乱扔垃圾的现象变少了,村庄变整洁了。”许林芝说,有时候村民和游客看到路上的垃圾都会捡起来。

拓宽村道,涉及一座祖坟的迁移,这个阻力可不是一般的大。此前村里协调了18年没结果。“我们召集相关村民开会,多次协调,经常被骂。”陈孝形带领党员包户攻坚,赴南京、宁波等地反复协调,辗转半年,终于把这事办成了。

村民思想通了,资金难题又来了。当时,村集体还负债150多万元。凭借长期从商练就的口才,陈孝形说服施工方全额垫资,自己担保两年内支付本息。村庄改造项目得以顺利启动。

此后,塔后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游客中心、便民中心、文化大礼堂、乡村大食堂等相继建成。随着公共服务完善和环境提升,“云庐”“烟与霞”等特色民宿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与塔后村相距不远的三新村也一样,2020年,齐菊女上任三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后,抓的第一件事就是人居环境整治。“我们主要围绕破旧房屋、露天粪坑和门前屋后乱堆放三个重点开展整治。”

经过5年努力,三新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抛荒田地变多彩花田,村里“老破小”改成了精致庭院,健身廊道、生态停车场等陆续建成。

“大塔后片区”的环境整治行动,不仅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也为乡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连接景区和8个村的天桐路也正进行“微改造、精提升”,一路好风景带来一路新生机。

有了自己的“文旅IP”

看到村里青壮年大量外流,担任村委会主任后的陈孝形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乡村应该靠什么吸引年轻人?他常常在思考这个问题。

是文化,是接地气的乡土文化!为吸引年轻人回乡,他决心打造塔后乡村音乐节这个“IP”,让小山村“出圈”。

在村口农田搭建舞台,以赤城山为背景,用玉米秆、南瓜做装饰……2017年,第一届塔后乡村音乐节就在这样简陋的环境里举办,居然吸引了五六千人到场观看。

自此,塔后村连续举办了8届乡村音乐节。办节时间从一天延长至整个暑假,参与人数从首届的6500人次增长到如今的11万人次。即使是在疫情期间,他们也通过线上举办音乐节。如今的塔后乡村音乐节,不仅吸引了上海、杭州、宁波等长三角城市的游客,还通过网络直播吸引了全国各地观众的关注。

“听了歌,吃了美食。”湖南游客张凤被塔后乡村音乐节吸引,决定比原计划再多住一晚。

2020年,台州学院民宿学院落户塔后村。双方约定以民宿学院为平台,开展文旅产业深度合作。

台州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叶高峰教授创作的歌曲《梁妃之恋》现已成为塔后对外宣传的“金名片”,每年都会在音乐节上演出。

高校师生的助力,让塔后音乐节有了质的提升,成为天台县“艺术乡建”标志性品牌之一。

陈孝形说:“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发展民宿,要增加文化属性,打造塔后的独特‘文旅IP’。”

当下,在“大塔后片区”,举办节庆活动已成了一种常态。

天台山大瀑布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三新村与之毗邻,区位优势明显,但村民大多外出务工,土地长期抛荒。

看到邻村靠民宿和旅游发展得这么好,2021年4月,三新村村“两委”决定流转回收抛荒耕地,开展油菜花与水稻轮作,首届“七彩花田·三新共富”油菜花节吸引游客上万人次。

如今的三新村,春寻油菜花、夏赏向日葵、秋品稻花香,季季有美景。“随着短视频摄影大赛等一系列活动的举办,村民实打实地增收了!”齐菊女介绍,2021年至2024年,三新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2万元增长至3.3万元。

桐柏村是茶祖葛玄植茶地之一,茶园近千亩,在海南国际文创周·首届茶居地球论坛上获评“茶居地球第一村”。

近年来,桐柏村通过举办“惊蛰祭茶、葛玄喊山”民俗活动,吸引众多游客观摩,致力于打造“茶文化IP”。知名度提升后,村里茶叶销量较之前增长了30%。

通过“文旅IP”的打造,“大塔后片区”实现了文化与经济有机融合,推动了乡村文旅产业发展,也增强了村民特别是年轻人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接住“泼天的流量”

推开塔后村“邻山居”民宿院门,满眼的花卉绽放成花海。

陈慧从一家国企退休,租了塔后村的民房开了间民宿。“每到3月春暖花开,客流增加,我就开始紧张忙碌起来了。”她说,去年就数次接待过300人以上的团队。去年,塔后村客流量达56万人次。

“遇到大型团队,单家民宿接待力肯定不足,我们就会对接同档次民宿,实现互助共赢。”陈慧说。

塔后村被誉为“仙草生长的地方”,中华九大仙草之一的铁皮石斛的母种就采自村北的蓝田岭。

近些年,塔后村围绕“大健康养生”定位发展产业,流转126亩土地,建成中草药样本园,开设中医馆和艾草体验中心,构建“种植+加工+销售+服务+旅游”五位一体中药材产业链。“大塔后片区”总计有860户农户参与种植、生产药材,人均年收入增长约8000元。

如今的“大塔后片区”,各村根据自身定位,产业发展得红火。正如陈孝形所说:“大家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取长补短。”

仙都村抓住天台山大瀑布带来的流量红利,通过农房改造、兴建停车场、出租摊位等,村集体经济稳健增长。村民陈柳青经营的“山恒一宿”民宿宾客盈门,她难掩兴奋感慨:“这‘泼天的流量’,可算让咱稳当地接住了!如今民宿年收入20多万元,生活愈发有奔头。”

除发展茶产业外,桐柏村还挖掘红色旅游资源,修建蓝田革命遗址纪念馆等,进一步丰富了片区里的旅游业态,也带来了更多流量。自建成以来,该纪念馆年均吸引游客7000多人次。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3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