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记者从合肥市城乡建设局获悉,《合肥市建设工程智能建造技术导则》(试行)已经出台,填补了省内空白,有助于推动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提升各类市政工程及房屋建筑品质。
探索智能建造填补省内空白
智能建造,指的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工业化建造技术深度融合而形成的人机协同建造方式。该《导则》的推出,依据现行国家、行业相关技术标准,并结合合肥市建设工程的应用实践,填补了省内空白,对加快推进全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导则》提出因地制宜集成应用数字勘察、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建筑产业互联网、智能建造装备等技术,实现高效益、高质量、低消耗、低排放的工程建造,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效益和品质,推动建筑业的改造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项目应在前期统筹考虑勘察、设计、生产、施工、运维各环节应用需求,制定智能建造实施方案。实施过程中,进行数据收集、组织和使用,加强对工程项目质量、安全、进度成本等全要素数字化管控。
宜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北斗)和 遥感技术(RS)等数字化工具,配合无人机激光雷达扫描、倾斜摄影等 先进技术采集项目用地的地形、地貌、坐标、建筑物等数据信息, 形成数字影像或实景三维模型。
推动施工现场“人、机、料、法、环”以及质量、安全、进度全方位数据协同与共享,联动建筑机器人等智能建造装备, 提高施工过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以及施工数据的联动协同能力。
推动建立智能检测和追溯系统
《导则》明确工程项目要建立智能检测和追溯系统,这对于保障建筑工程品质,有效防范出现常见的工程质量“通病”,将起到重要作用。
根据要求,项目在智能管理上,宜通过条形码、二维码、无线射频等标识技术对建筑的构配件进行分类编码,确保构配件生产加工、入库、储存、调拨、出库、 运输、进场验收等全过程数字化管理。
智能检测应采用智能检测设备和装置,能自动检测发现不符合要求的构配件并及时给出警示,实现同时对多个不同构配件 的检测。 智能检测应包括外观、应变、变形、裂缝、温湿度等内容。
应建立完善的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的追溯体系,配备搭建相应的追溯系统(或平台)。智能追溯应以生产批号或唯一编码的产品标识作为追溯条件,以条形码、二维码、电子芯片为载体,实现通过产品标识可以追溯建筑构配件生产过程中的所有关键信息。
智能追溯系统(或平台)应覆盖构配件生产、仓储、运 输、吊装和施工等供应链相关环节,实现追溯数据互联互通,保证 跨部门跨区域业务协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
此外,《导则》还要求建立数字化交付标准体系,明确交付内容、流程与责任,实现勘察、设计、生产、施工等工程全生命期数据汇聚融合,与实际工程运行情况形成数字孪生,为项目运维阶段数据应用提供支撑。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吴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