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也是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3年,上海全市生产总值达4.72万亿元,位居全球城市前列;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3300多万亿元,持牌金融机构持续向上海集聚;口岸货物贸易总额占全球比重达3.6%,保持全球城市首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4915.8万标准箱,连续14年排名世界第一;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4%左右,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数达50.2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持续推进“五个中心”建设,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大幅跃升。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表示,加快建设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也是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上海将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五个中心”联动发展、耦合共生、相互赋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更大成效。
世界影响力:加快“五个中心”建设
走进位于松江区G60科创走廊卫星互联网产业基地的上海格思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数字工厂,一条洁净的卫星生产线呈现在眼前。2023年底,长三角首个卫星智能制造数字化“灯塔工厂”落成,第一颗卫星下线。
上海格思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曹金介绍,工厂启用后,在卫星互联网批量化生产的情况下,可在1.5天左右生产1颗卫星,目前工厂年产能达300颗。
在经济中心城市上海,新赛道、新模式、新动能,正助力新质生产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正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接力棒”。
建设上海国际经济中心,上海市思路明确,就是要继续做大经济总量,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特别是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努力打造一批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
具体而言,一方面,巩固汽车、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优势地位,一手抓“两业融合”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一手抓“两个转型”促进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转型,通过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赋能传统产业;另一方面打造新兴产业创新高地,对于三大先导产业实施好新一轮“上海方案”,持续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环节,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此外,上海还将抢占未来产业发展高地,加大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布局,打好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战。
相对于构建产业体系,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上海更强调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提升重点领域基础研究水平、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过去几年,上海涌现出体细胞克隆猴、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等一批首创成果;累计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29项,参与研制了“天舟”“神舟”“羲和”“祝融”等一批国之重器;推动C919国产大飞机、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相继问世……我国科技综合实力和创新整体效能大幅跃升。
在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十周年之际,上海正加快从“建框架”向“强功能”迈进,着力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努力打造成为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
无金融不科技、无科技不金融。金融和科创的双向奔赴才能更好地成就彼此。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上海提出要做好“五篇大文章”,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科技创新和共建“一带一路”。
上海是股权投资机构的主要集聚地,全市私募股权、创业投资管理人已经超过1800家、管理基金8900多只、总规模达2.3万亿元,三项数据均居全国前列;科创板成为硬科技企业上市的首选地,目前上市公司达到570家,累计首发募集资金超过9000亿元。
持续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提升上交所主板、科创板等资本市场功能,把资本市场打造成为支持科技创新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是上海未来努力的方向。
外资磁吸力:外资企业、境外客商纷至沓来
3月21日,位于上海静安寺广场的Apple Store零售店正式开业,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亲手推开新店大门,迎接中国消费者。这是苹果公司在亚洲规模最大的零售店,总投资超8340万元,等级仅次于纽约第五大道的全球苹果旗舰店。
前几天,渣打集团主席韦浩思带着整个集团董事会来到上海,并在此召开董事会会议。这也是韦浩思近13个月来,第7次来中国。如今“五个中心”持续建设,让上海这座城市对国际机构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开放是上海的底色。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上海在利用外资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绩。连续四年实际使用外资超过200亿美元,去年再创新高突破240亿美元,累计实际使用外资已经超过3500亿美元,共有7万多家外资企业在这里蓬勃发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外资研发中心分别达到956家和561家……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上海始终是外商青睐的投资首选地之一、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布局的首选地之一。
外资之所以看好上海,是看好上海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也是看中了上海不断扩大的开放优势。去年,跨国制药企业莫德纳落户上海,从签约到开工仅用3个多月的时间,树立了上海重点外资项目建设的新标杆,被各方点赞;“投资上海·全国行”“投资上海·全球行”积极走出去招商近千次,全球高能级“朋友圈”进一步拓展,招商引资硕果累累。
更为重要的是,上海正着力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落实国家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措施,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拥抱全球的企业和人才。
如今,上海已经累计核发外国人工作许可证44.1万份,来沪工作创业的留学回国人才累计超过31万人,这几项数据位列全国第一。
在上海的决策者们看来,没有国际化的人才,就没有国际“五个中心”的上海。上海要放眼全球,延揽各类顶尖人才,加快构建人才国际竞争比较优势,推动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再上新台阶。
除了外资企业、海外人才,境外客商也是上海服务的重点。作为全国最大的空港海港城市,也是许多境外人士来华经商、学习、旅游的第一站,上海着眼于形成“以移动支付为主体、银行卡支付为重点、现金支付为兜底”的支付服务新体系,推动支付上海方案持续优化。
中国银联、蚂蚁集团已在浦东、虹桥两大国际机场联合打造支付便利化示范服务点,配备中英双语服务人员,及时解答外籍人士关于刷卡、ATM取现、现金兑换、移动支付绑卡等问题。
目前,银联支持180多个境外钱包用户在银联直联商户端进行支付,支付宝也支持10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子钱包在国内使用。上海新设和开通外卡POS机达到3.7万台以上,实现商业、文旅、机场车站等重点领域、区域,重点商户全覆盖。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点赞,“一部手机走四方,在中国支付很丝滑”“多种支付方式,让我在中国的生活工作变得更加便利”。
谈及未来吸引外资的切实举措,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华源说,上海将落实好全国版的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和新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加快在全市复制推广“莫德纳速度”,让更多的外资项目空间有保障、审批高效率、服务零时差。
战略牵引力:发挥示范引领和龙头带动作用
如何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龙头带动作用,上海坚持“以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
内畅外联、通江达海。过去几年,上海东西两翼齐飞,发挥增长极和试验田作用。
向东看,浦东引领区建设日新月异,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及首批授权事项清单开始实施,推动标志性制度创新成果持续涌现。
一批首创性改革加快落地。全国首个航运指数期货挂牌交易,建筑师负责制改革试点持续深化,浦东新区创制性法规、管理措施、地方性法规浦东专章分别达到18部、23部和2部。
一批引领性开放加快推进。全国首单海上保税液化天然气加注顺利完成,上海国际再保险交易中心、上海数据交易所国际板启动运行,重点行业再制造产品进口试点率先开展。
一批开拓性创新加快突破。揭榜挂帅公共服务平台、境外专业人才临时执业许可制度加快探索,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累计达到90家,科技创新引擎功能更加凸显。
向西看,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先行先试的经验。如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第二轮“三年行动计划”已顺利收官,217项工作任务基本完成,重点领域深化协同。
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全面推进。上海联合苏浙皖启动实施第二批28个联合攻关项目,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构成的长三角战略科技力量稳步壮大。
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打造。长三角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提升,汽车芯片等关键零部件研发和产业化取得积极进展,国产大飞机长三角产业链配套率持续提升。
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加快推进。上海会同苏浙皖推动152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实现52个居民服务事项“一卡通用”,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深入推进。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上海持续推进“五个中心”建设,并明确各自的突破方向、发展目标:国际经济中心,要提升国际地位和全球经济治理影响力;国际金融中心,要提高国际化水平;国际贸易中心,要提质升级强化枢纽功能;国际航运中心,要提升航运资源全球配置能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要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上海市委市政府强调,建设“五个中心”,必须把抓质量、强功能摆在突出位置,增强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加快提升国际竞争力,始终在开放中加强国际对标,拓展国际视野与思维,扩大境外主体参与,吸引高技术高质量外资,加强境内外市场连通。抓好功能性平台载体,聚焦重点行业产业和细分赛道优化完善空间功能、切实增强集聚效应,推动商务楼宇和产业园区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为长三角企业走出去共建“一带一路”提供综合性的专业服务,更好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