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潘晔
八月如火,江城大地向“新”出发。
现代化工厂机械臂飞舞,无人驾驶微巴亮相街头,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芜湖发展的“热辣滚烫”,印证了“科技创新有活力,产业发展才更有动力”。
创新的本质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今天的芜湖深刻认识到,企业的腰杆硬不硬,产业的地基牢不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近年来,芜湖坚定不移走“产业+科创”的路子,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大力培育创新企业、搭建创新平台、招引创新人才,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在芜湖示范应用、迭代升级、产业孵化,以科创成果的“新”潮涌动,推动高质量发展“新新”向荣。
营造创新生态 为产业插上科创“翅膀”
当科技与产业碰撞融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芜湖研究院,一切人事物都与“新”密切相关。成功试制超宽禁带半导体、完成6英寸金刚石材料等产品……这里不仅为芜湖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技术攻关,填补国内空白,还组织科研团队立项产学研项目46项,节约企业研发成本近千万元,产生经济效益超亿元。
形成高质量的生产力,除了要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路径,还要打造更具黏性的创新生态。
鸠兹科创湾,是一个包含数字经济产业园、梦溪科创走廊、凤鸣研创中心等16个创新园区的科创主阵地。每个园区都同步规划了人才公寓、国际酒店、文体中心等配套设施,集科技研发、科创交流、商务休闲、金融服务、生活配套等功能于一体。目前,已有湾谷科技园、江北建筑科技产业园等5个园区投入运营。
类似这样科创要素高度集聚的“创新场”,不断吸引着企业和人才来此“开疆辟土”,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近年来,芜湖聚焦十大新兴产业25个优势细分领域和未来产业发展,依托安徽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力争建成一批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去年,在全省首批11家科技领军企业、11家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9家产业创新研究院中,芜湖市分别占2家、4家和2家。在科技部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的97个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中跃居第26位(不含4个直辖市),两年前进6位。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芜湖支持海螺、奇瑞、国营芜湖机械厂、埃夫特等龙头企业参与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目前,芜湖已建成长三角信息智能创新研究院、哈特机器人研究院等55个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并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去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76%、居长三角第6位。今年上半年,已招引大学生5.2万人,力争今后每年超过10万人。
加快场景创新 赋能经济向“新”发力
在无人操作的环境下,车辆遇到红灯缓缓停车,前方有车辆立即减速……在芜湖经开区港湾路,一辆小巧灵活的绿色微型巴士在川流不息的道路上试运营。今年,芜湖市首条在开放道路上行驶的无人驾驶微巴线路将通过验收,向市民开放。
无人驾驶场景应用项目的落地,为首位产业发展注入活力。当前,芜湖将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作为首位产业,大力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奋力建设世界著名汽车城。目前,芜湖市已创建无人驾驶技术研发创新平台15个,企业拥有无人驾驶相关专利233项。
芜湖用实践表明,场景创新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科创”深度融合的全新模式。今年3月,《芜湖市加快场景创新应用行动方案》正式印发,明确了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场景创新应用、“机器视觉”场景创新应用、航空航天场景创新应用、高端装备制造场景创新应用、人工智能示范应用等9大重点任务,加速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示范应用和产业孵化。
随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一个场景创新应用之城呼之欲出。芜湖航空产业园开通2条航空物流无人机配送航线,通过在短途运输外卖服务等领域的实践,进一步探索无人机新应用场景,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针对传统物流仓储中空间利用、自动化低的痛点,旷视科技为芜湖荣基、芜湖悠派提供智慧化仓储解决方案,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围绕“老船厂—智慧港”项目提前规划、主动挖掘,将老船厂打造成场景应用试验田,推动科创、产业、文旅、场景融为一体。
链接创新资源 让“幼苗”长成“参天大树”
8月20日,芜湖远大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市场完成了全国首单用于未来产业的科技创新公司债券簿记发行,募集资金将赋能未来显示、新型储能、人工智能等产业,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
就在一天后,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启智(芜湖)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别成立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展前瞻性技术研究及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推动智能机器人技术快速发展。
两件事情看似毫不相关,却指向了同一个事实——芜湖对于创新资源的链接能力正在与日俱增。
当前,芜湖深化与全国一流高校院所合作,推动在芜高校建设一批基础研究优势学科、新兴学科,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芜湖(上海)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加快建设,为科技成果从早期挖掘到后期熟化提供全链条支撑,助力更多“幼苗”长成“参天大树”。2024年上半年,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2016家、2066家。
这些创新资源还包括算力。芜湖抢抓“东数西算”国家战略机遇,签约华为云华东数据中心、三大运营商数据中心等重点项目,规划建设智算算力规模超30000P。
在算力的加持下,芜湖瞄准“人工智能+汽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赛道,积极构建“数据、算力、算法”协同发展的人工智能数字生态体系。同时,深入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赋能企业转型升级。
在芜湖,“产业+科创”是一项全方位的工程。比如在制度层面,芜湖通过风险补贴、“科技副总”等新举措,促进科技成果在企业转化应用。在营商环境层面,芜湖正在探索更加专业化、精准契合市场需求的为企服务,赋能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成长等等。
芜湖的“新新”向荣,折射的是对科技创新的孜孜追求。在攀“高”逐“新”的路上,这座城市未来可期,一定会拥有“芜”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