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8条“想象力爆棚”的龙飞舞盘旋在上海图书馆东馆,这些虚拟神兽的奇妙造型汇聚于昨天开幕的“龙行龘龘”龙生肖艺术大展。作品精选自征集来的七千余件作品,其中70%出于年轻艺术家和设计师的脑洞大开,80%以上为数字稿。这些或新奇时尚、或古朴传统的龙,围绕着“传统文化的时尚表达”的命题,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迎来神采飞扬的新面孔。
“创”龙高手在回望传统的同时感受时尚
昨天起,读者们发现在上图东馆的大门、多个楼层、展厅、通道等都有着形态各异、妙趣横生的龙——它们要么体现出飞龙在天的艺术高度,要么体现出潜行入海的生活深度。龙,既是神圣、威武、勇猛、祥瑞的精神图腾,也伴随着活态传承的非遗项目、雕塑摆件、生活物件等深入民间日常……作为中华民族重要文化符号的龙,进入新时代的2024甲辰年呈现出更为时尚的审美特征。本次“龙行龘龘”龙生肖艺术大展由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上海市动漫行业协会、上海图书馆等多方主办。
在这场破次元的审美盛宴上,龙的全新形象突破了人们过往的认识。创作载体不限于油画布、宣纸、雕塑等实体,也有平面设计、动画乃至CG、AIGC等作品。据统计,投稿的“创”龙高手70%以上是年轻人。这些基于非遗元素的“龙形再现”,令人回望传统的同时感受时尚。例如李忠旭的《苗龙再现》,以苗绣的手法展现出既古朴又新潮的龙;谢婷的《青龙苗会长卷》以CG手法呈现出色彩丰富、层次分明、如入风云、气象万千的庙会场景;装置艺术《纤手扬桨,流水华章》则是以非遗项目月份牌美女为元素,让她们都以划桨的方式“动”起来;马千里(又名:不二马)以年画理念再现了《生龙活虎新门神》,左青龙、右白虎,憨态可掬;非遗项目海派绣球,以100多个绣球连缀而成的“绣球龙”,成为色彩斑斓的一串。
打破次元壁,传统文化的血脉永远年轻
传统文化的血脉,在全年龄艺术家们的身体里流淌。以古代纹样为基本元素的龙的形象,在这里有了更为神采飞扬的表达;以数字化工具作为跨界创作的手法,打破了创作的次元壁。据悉,此次参展作品80%以上是数字稿。
可爱古风,令人忍俊不禁。祁娇娜的《二龙戏珠》画面上,“珠”圆玉润的嫦娥与两条屋檐上的龙一起“斗地主”。当“地主”是嫦娥的时候,两条屋檐上翘首以盼的龙“不争不抢”……在上图东馆借婴儿车的地方,作者纷纷的一对“亲子龙”贴在观光电梯的玻璃外墙上,劝慰读者“龙年也要多读书”,实现了龙与上图东馆的主题融合。上图东馆一楼第一展厅的墙面,顶天立地地刷上了叶露盈的《洛神赋》,既有古色又有新意的“天地”,几乎让读者沉浸在山海云间。
巧心思融入龙形,也颇有意趣。同为《二龙戏珠》,张卜兮的创作是两个玻璃杯里的龙状吸管与水泡泡。无独有偶,张培源的《竹节龙》也有着拟物的构思……展览的主旨是吸引年轻观众、亲子家庭,自然邀约了比以往展览更多的年轻艺术家、艺术类高校师生、美术造型从业者。相比老一辈艺术家创作的威严儒雅兼具的龙、相比中生代艺术家创作的力量浑厚兼容的龙,年轻一代的龙更加灵动、可爱甚至搞笑、滑稽,他们赋予了龙更为丰富、动人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