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绍兴东湖文化旅游公众号
哈尔滨冰雪节、甘肃天水麻辣烫、河南王婆说媒……新晋“文旅顶流”城市背后,都藏着一套“流量修炼手册”,在带动城市消费活力、塑造城市形象气质、推动文旅产业升级等方面贡献不俗。绍兴的文旅IP发力点又在何处?近日,东湖景区10万元招募船工的消息引发全网热议,小小乌篷船能否搅动古城文旅一江春水?
乌篷寻游“划出”市场刚需
乌篷船是水乡绍兴的文旅标签。乘船摇曳于“小桥流水人家”间,成为外地游客来绍打卡的热门项目,带动绍兴水上游的产业。然而,近年来,船工数量不足、老龄化严重等问题日益严峻,给众多景区乌篷船营运带来挑战。
东湖景区乌篷船 俞李峰 摄
以东湖景区为例,去年,景区乌篷船游客接待量超40万人次,但船工数量仅有40多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者占比近一半,最年轻的船工也已年过半百。自2003年以来,东湖景区一直在招聘船工,但应聘者多为本就以划船为生的“船老大”,极少能招到年轻船工,后继乏人。
而在鲁迅故里、八字桥、书圣故里、西小河等地,同样可见乌篷悠悠,旅游旺季甚至会出现“排队久候”“一船难求”的景象,游客需求激增,老船工不堪重负。据绍兴水城旅游有限公司统计,今年清明小长假共接待乌篷船游客11419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32.93%,船工缺口可见一斑。
游客排队坐船 俞李峰 摄
船工缺口,源于绍兴近年来文商旅融合的提档升级。在绍兴文旅不断出圈带来火爆效应的同时,也催生本地不断补足业态。在书圣故里,“拍簪花”成为新潮流。头戴花环的“簪花公主”们,化身古街石桥上的靓丽风景线。去年下半年以来,老街上新开了七八家“汉服租赁体验店”,旅拍摄影师也纷纷驻点,由此发展起集服装租赁、美妆、摄影等于一体的新兴业态,为绍兴游带来更多体验感。
同时,绍兴夜间游产业链也在不断完善。白天赏景拍照之余,晚间沿河兴起的各种酒吧、茶室、咖啡店,吸引游客竞相打卡。今年,府河里酒吧街一期先行区和迪荡湖滨酒吧街亮相开街,为千年古城涂上了一层时尚潮流的亮色,进一步拓展本地消费新空间。
可以说,文旅的发展带来了一个个产业风口,乌篷船船工的迭代传承已成关键。
桨声船影“织就”古城窗口
游走绍兴,河网纵横,所见尽是水,中国大运河的组成部分——浙东运河穿城而过。水桥相接的绍兴,呈现出美好的自然生态。乌篷船交融于这一方水土,在欸乃声中,绍兴古城风情洋溢。
乌篷悠悠 欧胡 摄
绍兴人划船,可谓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那时,于越先民就有了船桨和独木舟。和乌篷船一样有着悠久历史的,则是乌篷船的“驾驶技能”。脚摇橹、手操桨,一屈一伸,手脚并划,方能如鱼得水。
对于本地土著而言,乌篷船是昔时越地社会生活的物化形态,记录着水乡众生的风俗生活,承载了内心深处的乡愁回忆,具有重要的人文地域价值。对于外地游客来说,乌篷船别致的外观和划棹方式,是水乡独有的文旅标识物,成为向全世界推介绍兴的一扇窗口。
船只交织 张鹏 摄
此次东湖景区发布的“英雄帖”,对船工的年龄、综合素质等要求有了新变化,不仅要求年龄在35周岁及以下,同时还明确会英语、戏曲者可优先录取。这正是出于乌蓬船“窗口效应”的考量。船工不仅是蹬桨划橹的驾舟者,也是景点讲解员、文化传播者,带给游客沉浸式的江南风情体验。
不久前,浙东运河越城段保护传承利用项目整体方案出炉,河城共生的文章将做大,乌篷韵味必然更加突出。小小乌篷船,如同一把梭子,串联起绍兴的水巷、石桥、古街、台门,让人在品老酒、听越戏、赏越艺、会名人中,感受古城深厚的历史文脉。
国潮热度“解锁”全新赛道
近几年,国潮热度不断上升,演变为一场最强“中国风”。赶上“国潮热”的乌篷船,倘若想融入现代生活,除了徜徉于古城河道,陈列于船博物馆,更需要主动“划向”年轻人的赛道。
水乡乌篷 诗画江南 王兆平 摄
当下,短视频带火一家店、一座城的案例屡见不鲜,而打铁花、绒花制作等传统技艺也借助短视频“跳进”互联网,成为众多青年的“心头好”。乌篷船也可借文旅热潮,“触网”上线。一方面,用好短视频这一“种草机”,迅速放大和传播地方文化特色;另一方面,用好社群传播、“粉丝”传播,寻找共鸣点,带动更多人如细胞裂变般参与互动。近日,东湖上“00后”国风小哥持桨划船的视频颇为吸睛。如若绍兴能推出一位乌篷船代言人,如同河南王婆说媒一样,是否也能借势出圈?
“潮玩”是凸显当代新青年个性化的另一个标签,通过开发联名船模、文创船品,开启乌篷的新“船”说,让更多年轻人看见、体验并热爱。此外,文旅产业数字化也是大势所趋。乌篷船可叠加运河资源,衍生文化IP,玩转数字藏品,促进文化传统保护、文化资源传承、文化经济创收。
八字桥 施淼声 摄
“古朴”可以“有趣”,“传统”亦是“潮流”。在绍兴市越文化研究会会长鲁锡堂看来,越是地方性的风物,就越有世界性、越具传播力。乌篷船正是绍兴“出圈”“出彩”的一大传播介质。随着绍兴水乡“美丽河道”建设深入,与乌篷船相关的水上项目会越来越多,这也是绍兴旅游的个性化魅力所在。除了出台政策和资金扶持,政府更要培养造船工、划船工等多方传承人才,赓续文化基因。
船过留痕,岁月无声。站在乌篷船头眺望,既可见岁月的痕迹,也可见未来的萤火。愿这一叶乌篷,载满两岸烟火、浓郁乡愁、美好期许,邀更多人“舟游绍兴”,共赴一场江南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