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

首页>地方频道>无锡>要闻

以人文之“暖”筑牢民生之“基”

  一条高浪路,成为一张赏心悦目的城市生活“新界面”。在这个公园式“会客厅”里,低洼处有水景,高起处有雕塑,廊亭座椅、亲子乐园、运动场所一应俱全。漫步京杭大运河(洛社段)北岸滨河岸线,长达3公里的文化景观走廊宛如一幅多彩画卷,分布着水墨长廊、羲之广场、桥下拾光、凤羽广场四大文化节点。城市在变美,越来越多的市民在城市新景观里,都读出了一抹人文之“暖”。写好“人文经济学”这篇大文章,绝不能追求标新立异的概念包装,归根到底还要体现在回答实践问题、引领实践发展上。以人文之“暖”筑牢民生之“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正是“人文经济学”最为厚重的底色。

  上周举行的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无锡研讨会,堪称一场思想盛会,各方专家、嘉宾相聚一堂,发表真知灼见,彼此激荡思维,共同探寻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的实践逻辑,为厚植中国式现代化无锡新实践的人文底色建言献策。其间,一个非常能够激发共鸣的观点就是:人文经济学,映照着人民至上、为民造福的价值底色。如何从人文之“暖”出发,在人文经济的各个赛道共同发力,打造人文与经济交融共生平台,推动产业变革、城市更新、乡村振兴,进而将人文优势转化为城市动能,是无锡必须答好的一道考题。以人文之“暖”成就城市精彩,在城市发展的每一项工作中体现出包容性和共享性,让城市的发展更有温度,无疑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人文经济学,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范式转型。“文化经济”的本质,说到底要突出一个“人”字。当城市从快速发展逐渐进入城市空间存量市场竞争的时候,如何让已有的空间生活变得更加亲近,让人和人之间的连接在城市空间里重新扎下根来,可能是我们更需要思考的问题。人文经济的核心,就是以文化为支点创造新需求,增强文化的体验价值和转化能力。城市如何更有人文气质?街区怎样在升腾的烟火气里植入更多的创意元素?如何关注回应好不同年龄群体的具体需求和诉求?都需要在创新实践中时时留意、处处用心。不久前,我市发布“惠老助餐”地图,通过制度创新引导政、社、企三方合力办好社区助餐中心的探索和实践,就是一项颇能体现人文关怀的暖心之举。从运营主体、运作模式的考量,到就餐环境、餐品种类的打造,这样的创新实践给老年人带来的,不仅仅是一顿餐食的满足感,还体现出城市温度、生活品质的提升。

  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越来越多地折射在人文与经济协同共进的机理与路径上。发展人文经济,可以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深厚底蕴,对于激活发展动能、优化发展形态、提升发展品质而言,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未来的无锡要创造更加丰富的文化供给、提供更高品质的公共服务,在为市民提供普惠性、高品质公共服务的同时,还能满足部分小众及个性化的需求,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坚守人文价值,聚力增进民生福祉,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让“人文鼎盛、经济繁荣”成为无锡这座新一线城市的全新叙事。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6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