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麦田,午收正酣。
涡阳县楚店镇后水波村张林森家庭农场高产攻关田正在测产,依托小麦新品种示范种植,实测单产已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店集镇宋牌坊村种粮大户宋来宝驾驶新型收割机穿梭作业,其合作社已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高炉镇陆杨村的一群“新农人”,看着丰收的小麦颗粒归仓,不禁喜上眉梢……
有着“黄淮平原大粮仓”美誉的涡阳县,近年来全面推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良链“六良融合”,加速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该县粮食生产实现增产提质,小麦总产量连续6年全省第一,最高单产连续4年全省第一。今年该县夏收已近尾声,丰收已成定局。
“芯”动力催生新动能
6月2日,在张林森家庭农场200亩高产攻关田里,一块块标注小麦品种的标识牌将大片的金色麦田有序分隔,等待着现场测评。
“每年都会引进十几个小麦新品种示范种植,然后根据测产情况,选择几个品种进行推广,为丰产丰收奠定基础。”张林森告诉记者。
张林森经营家庭农场多年,深知好种子的重要性,他今年种的1100亩小麦,全部都是近3年测产的高产小麦。这些高产小麦都是省、市农科院培育的新品种。
张林森告诉记者,农场会根据农科院研发的新品种,两年左右更换一批种子,用新品种、新技术催生小麦生产新动能。
“今年的小麦收成不错,每株小麦最高颗粒数有60多,少的也有30多,平均每株43粒,比往年平均数多了3粒。亩穗数在50万株左右,与往年基本持平。”张林森数了数手中的麦粒说。
张林森的高产攻关田,小麦实测单产已连续4年位居全省第一,其中2022年最高单产达913.18公斤。周边村民慕名上门“取经”,他也不“掖着藏着”,帮他们选种子,传授经验、指导田管,其带动种植的5000余亩小麦实现亩均增收约100公斤。
“选好种子当然还要精耕细作,要根据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时间节点、土壤墒情、苗情等,进行‘一喷三防’、浇水灌溉等作业,这也是小麦高产的必要条件。”张林森说,“小麦高产,良种是关键,但良田、良机、良法一个也不能少。”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涡阳县不断加强良种技术攻关,打造自有农业“芯片”,该县已累计培育小麦品种42个,小麦繁种面积突破20万亩,产量达8.5万吨,2022年被评为全国小麦制种大县。
新机具“耕”出高产田
6月1日下午,宋来宝驾驶收割机在麦田中穿梭作业,大片的小麦很快收割完毕。
“这种纵轴流收割机是市场上最火的一款新型收割机,我们合作社去年才买的。”宋来宝告诉记者,纵轴流收割机最大的好处是机损率低,与以前的横轴流收割机相比,机损率可以再降10%—15%。
宋来宝从事专业种植多年,今年种有3000亩小麦,他非常清楚机损率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每年夏收期间,他从外地调用收割机时,都会选择新型机械。
“降低机损就等于增产。”宋来宝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减少10斤损失,就等于多收10斤粮食,3000亩地就能增产3万斤粮食。
宋来宝2008年开始流转土地种植小麦,他亲历了农业机械装备的巨大变化。
“刚开始流转了100多亩小麦,农药都是人工打,一人一天要背三四十桶药水,累得腰酸背痛,几天缓不过劲来。”宋来宝说,现在用驱动耙播种一体机种上小麦,后面的田间管理基本上是无人机在作业,“一喷三防”动动手指就能完成。
收割机的演变,也让宋来宝感慨颇深:“过去收割机比较少,每到夏收大家都在抢,需要连天加夜地收。老式收割机没有空调,高温时段驾驶室内温度在45摄氏度以上,那滋味真不好受。”如今,坐在收割机里就等于坐在空调屋里,加装辅助驾驶的收割机甚至可以解放双手,让机子自动收割,驾驶员成了“配角”。
“金戈铁马”入田来,宋来宝的合作社现有种肥一体机、无人机、浇灌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装备近30台,早已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在新机具的助力下,宋来宝今年种植的小麦,平均亩产700公斤左右,比去年增收约50公斤。
农机给力,种地省力。近年来,涡阳县持续实施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落实农机购置和报废更新补贴等支持政策,积极推进机械强农向农业生产全过程覆盖。截至目前,该县各类农业机械达到12.08万台(套),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96.1%。
“新农人”引领兴农路
在涡阳县高炉镇陆杨村的麦田里,麦粒饱满、株株挺立,5月的那场干热风似乎与这里的小麦并无关系。
来自河北省的80后“新农人”杨勇坐在田头,看着他负责管理的400亩小麦被收割、装车。
两年前,杨勇加入涡阳县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第一年是“实习生”的身份。合作社每月给他发工资,并邀请农科院专家对杨勇等“实习生”进行培训,还分给他们每人200亩“试验田”,让他们边学边干。
到了第二年,经过一系列考核后,“实习生”成了职业农民。合作社不再给他们发工资,而是分给他们每人400亩以上的土地,从种到收让他们全权负责,收益部分除去成本,由合作社与杨勇等人“五五”分成。
“每人年收入20万元左右。”涡阳县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程利杰告诉记者。
“小麦是七分种、三分管,用多功能播种一体机加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播种,可以实现出苗的匀、齐、壮,后期田管就没那么难了。”说起在合作社学到的种植技术,杨勇滔滔不绝。经过培训和实战,他已经从一个农业种植“小白”变成了行家。
“通过天气预报,知道会出现干热风的时候,及时给小麦喷洒植物生长调节剂、浇水,基本可以消除不利影响。”杨勇说。
来自涡阳县高炉镇晁湖村的朱振宇也是一名“新农人”,他对农业有着新认识、新理念,“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新农人’是很有前途的职业,我以后会扎根农村,多种粮、种好粮。”
程利杰介绍,合作社目前有30名“新农人”、7名新入职人员,“我们把他们培养成具备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的‘新农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带动更多的人从事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需要人才支撑。涡阳县充分调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实施新型职业农民技能提升工程,开展专业知识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培训经营管理型、生产经营型、技能服务型高素质农民超过6300人次。
“我们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面推动‘六良融合’,加速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全县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已连续12年获得国家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称号,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涡阳县委农办副主任杨永立表示。(汝平 任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