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安徽铜陵枞阳县:“一片叶子”的产业富民实践

  一个村的“一心一轴三区”

  放眼,满目青山,听闻,鸟语花香,行走,移步换景,如今的村庄,变得如年画一样美丽……3月29日下午,枞阳县官埠桥镇官山村岱岭村民组的张雨林,向记者描述着他所在的山村图景。

  今年68岁的张雨林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笔杆子”。站在自家门前与记者聊叙之间,他的脸上满满的幸福感,“这样美好的生活与白茶产业的发展有很大关系。”

  张雨林的家在黄公山脚下。大别山余脉黄公山由中低山地、丘陵地区及河谷平川组成,这里的奇峰幽谷、林海松涛、潺潺溪水,宛若灵动的山水画。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让这一带山里人家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

  如今的官山村民换了一种方式种茶。自八年前开始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引进白茶大面积种植,漫山遍野的白茶树以及与之同时建设的“产业路”等基础设施,使官山村“颜值”快速提升,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安徽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

  枞阳县乡村振兴局局长吴文华告诉记者,官山村通过实施茶旅生态文化园、茶园扩建与道路升级改造、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项目,构建形成“一心一轴三区”,即综合服务中心,和美乡村观景游览轴,茶旅综合发展区、生态农业发展区、生产生活服务区。

  官山村突出传统产业转型和特色产业培育,大力发展白茶产业。拥有4080亩全县最大白茶基地,年产白茶21000公斤,年产值2468.8万元,占全村农业经济总收入的70%以上。2023年村集体收入62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3万元。

  官山村白茶产业发展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那些需要在家养老抚幼的富余劳力,那些因身体和年龄等原因不能外出务工的人群,都能在家门口的茶园里实现就业增收。”官埠桥镇宣传委员吴凤云说。

  傍晚时分,记者行走在官山村柿板中心村文化广场,明亮如镜的池塘中央,一座巨型茶壶雕塑格外引人注目,这一景观便是官山村将“茶色茶香”贯穿于“一心一轴三区”发展思路的生动呈现。

  “一片叶子”长成“一匹黑马”

  从西往东,穿越官山村境内一眼望不到边的翠绿,沿着山凹蜿蜒而上,翻过山岗,便看到起伏陡峭的坡岭全是翠绿的茶园。

  与官埠桥镇官山村漫山的白茶园相呼应,山那边的雨坛镇境内黄公山上也是成片的白茶园,这里,便是枞阳白茶兴起的源头。

  被称为“枞阳白茶第一人”的吴多兴,就是在这里开山拓荒引领发展“一片叶子”,让枞阳的白茶产业发展成为省内茶业的一匹“黑马”。

  3月29日下午2时许,记者在黄公山上见到了吴多兴。“我一个跑长途客运的改行种白茶,似乎不可思议,但这并不是心血来潮。”吴多兴领着记者爬坡察看茶园,聊起他种白茶的经历。

  自1991年起,吴多兴承包了安庆至杭州的长途班线,时常接送去浙江安吉县茶场务工的潜山人。2005年4月底,吴多兴去安吉的石角村茶场接潜山茶工返乡,在茶区看到茶商收购白茶的价格,惊呆了:800元/斤!已是收尾的茶季了,茶商告诉他,明前茶市价还要高得多。

  “我很好奇,在茶店里坐下品尝白茶,口感蛮好,就买了半斤。”吴多兴说,当年,从潜山到安吉拉一人只有40元,跑一趟长途还挣不到800元,“这白茶怎么这么值钱呢?”

  之后,吴多兴边跑长途、边打听行情,问茶商、茶农和茶场老板。2011年春,一直惦着安吉那昂贵的“一片叶子”的吴多兴开始正儿八经地做调研,“我保守地测算,种下茶苗四五年达产后,按亩产20斤干茶、500元每斤价格算,每亩也有1万元,应该可以搞。”

  2011年7月,吴多兴决定放弃跑长途客运,在家乡试种白茶。他请了在安吉茶场干了20年的潜山籍老茶工彭百林替他找山。花了一周时间找了一圈,终于在黄公山找到了合适的地方,“这里可以种白茶,就看土壤成分了。”老彭说。

  吴多兴去安吉白茶核心产地取回一袋约5公斤的土壤,并从黄公山取了同样份量的土壤,带着这两袋土去合肥请安徽农业大学的谷勋刚教授做分析,结果令他惊喜:“黄公山适宜种白茶!”

  2011年底,他将积蓄的60万元全部投入在黄公山流转了500亩山头试种白茶。

  “从栽下小苗到长成大树,每棵白茶都像自己拉扯大的孩子一样。”吴多兴抚摸茶树,描述他与茶园的感情,分享作为“枞阳白茶第一人”拓荒种茶的收获。说到动情处,他目光投向远处,扫视着一望无际的茶园和茶园里星罗棋布的采茶人忙碌的身影。

  10多年过去了,吴多兴在黄公山上率先种下的“一片叶子”,已长成了一个县的富民特色产业。

  荒山荒坡“绘”出“金叶富民图”

  3月29日早晨,明媚阳光照耀下的枞阳县金社镇金渡村,漫山遍野的茶园绿意涌动。这里,春茶采摘正大面积展开,茶山一派繁忙。

  记者来到金社白茶核心产区金渡村大凹沟,穿行茶园之中,看茶农采茶,看徜徉其中尽情呼吸的游客踏青观光,看白荡湖畔的乡村如何开启又一年白茶的丰收。

  当日,位于金渡村的安徽乌金云雾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白茶基地,满山的工人在抢摘鲜叶。公司负责人丁英斌说,这个基地的5个茶园每天摘茶的有800多人。

  腰间挂着329号背篓的张桂兰,边摘茶边对记者说,她家在龙口村杨老组,早年因生大病致贫,脱贫前后一直在茶园里务工,“除了摘茶,也在茶园做工,一年收入有22000元。”紧挨着张桂兰的,是金山村58岁的丁俊信,“我一季茶摘下来有4000多元的收入。”丁俊信说,她家就在附近,在茶园做工时间自由,摘茶或打零工,有空就来,方便接送孩子上下学,还能打理家里3亩地。

  金社镇地处白荡湖畔,境内多丘陵山地,半山半圩,昼夜温差较大。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水土条件,让这里成了枞阳白茶重要种植基地。

  一叶白茶成就了一片产业、带富了一方百姓。金社镇党委书记吴来宝介绍,自2016年在金渡村开山种植白茶以来,相继有6个村先后种植白茶,目前种植面积8000亩。记者走访了解到,当地农民因发展白茶种植或在茶企就业,收入大幅增长。

  得益于白茶园的兴起,金社乡村生机盎然。因茶兴业的金社镇,“一片叶子”蓬勃生长,让荒山荒坡变成了“金山银山”。

  举全县之力打造“一片叶子”

  谋划“一片叶子”,探出振兴新路,枞阳一直在努力。

  如今,枞阳产业富民实践探索在“一片叶子”上实现新的突破——

  白茶种植面积已达3.8万亩。2023年茶产业年生产总值达1.9亿元;

  白茶经营主体65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千亩以上茶园7家;

  白茶产业年解决季节性用工8000余人,其中脱贫人口2000余人;

  出台《做大做强“十大”特色农产品工作方案》,将白茶产业作为首位产业;

  ……

  “一片叶子”发挥的带动作用及其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激发了众多有着种茶经验的农户种植白茶的积极性。

  3月22日,枞阳县委书记杨秀颀率领白茶工作专班下乡调研,在会宫镇建设村和白梅乡大岭村的多处茶园分别召开现场推进会,县直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茶农代表及发展白茶300亩以上的村、500亩以上的茶叶经营主体等数十人参会。

  “今年县里拿出8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白茶产业发展,我们的决心是非常大的。”杨秀颀说,枞阳脱贫人口基数较大,发展好白茶产业可以更好地带动脱贫群众实现稳定增收,“我们要充分调动企业、村集体、职能部门、金融机构等各方面积极性,用好用活乡村振兴政策工具,把资源用在好项目上。白茶,这‘一片叶子’就是好项目。”

  干部、农民、老板相聚茶园共商“一片叶子”发展,在枞阳还是头一次。

  “茶园推进会”,吹响了枞阳举全县之力做大做强“一片叶子”的进军号角。

  县委书记挂帅、副书记专班推进的“首位产业”,采取“挂图作战”的方式,内外出击,双线推进——对内培育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外招商引资推动枞阳白茶全产业链发展。目前,全县范围内的摸底、评估已形成清单,将以每年开发1万3千亩左右的速度推进。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随着天气日渐转暖,枞阳乡村栽种白茶如火如荼。

  4月6日,记者来到白梅乡大岭村大脚岭山沟,抬眼望去,坡上满是栽种茶苗的村民。“这片山上新开的白茶园有300亩。”白梅乡副乡长施可说。

  白梅乡包括白茶和传统绿茶在内的茶园近6000亩,种茶做茶已成为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必备内容。

  “我们选定了种植区域,今年新增的2300亩项目涉及5个村,共计投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1104万元,自3月初开始栽种茶苗,目前已种下800亩。”施可告诉记者。

  招引“一片叶子”,成为枞阳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一个新的抓手。“正在开发的大脚岭茶园的经营主体就是招引回来的,老板叫高奇峰。”施可说。

  “我是枞阳人,在成都做茶生意。我爱人家三代种茶,在峨眉山有茶园,也有茶厂。”高奇峰说,他去年9月在枞阳县赴成都举行的招商会上了解到家乡正在发展白茶产业,当即决定回家乡考察,当年10月注册了铜陵兴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白梅乡大岭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签订了合同。

  他伸出一只沾着泥土的手与记者握手,然后打开沾满泥巴的汽车后备箱盖,拿出了与大岭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签的合同给记者看,“种白茶,是我看好的事业。我会在家乡一直干下去!”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48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