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赓续中坚守,在传承中创新。我市在开展主题教育中,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文化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新路径,持续推动徽州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文化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的新成效,助力加快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市。
一条老街演绎新故事
华灯初上,屯溪河街游人如织。后海音乐酒吧,一首首新潮的“民谣+摇滚”嗨翻全场,点燃人们心中无限激情。
作为古徽商重要发源地,屯溪河街与屯溪老街街巷相连,规模宏大的徽派古建筑群,构建起屯溪曾经最为繁华的商圈。
为丰富旅游业态,塑造黄山文旅新名片,2020年7月,总投资近10亿元的屯溪河街项目启动。该项目注重延续屯溪老街原有空间肌理,以修旧如旧的方式,科学布局“盛世徽梦”“屯溪新韵”“滨江秀场”“寻味穿越”四大板块,打造可阅读、可感知、可欣赏、可参观的休闲旅游示范空间。
独有的亲水资源,现代的光影设计,徽派特色的建筑风格,时尚潮流的内容植入……屯溪河街建成开放,让曾经的老旧街区摇身一变成为市中心城区滨江夜游的宠儿,一个集文化、历史、旅游、商业为一体的综合区域在原址“复活”。
因为一条街,带动整座城。2023年,屯溪老街和河街累计接待游客破千万人次,旅游收入和游客数量均创历史新高。
“屯溪河街承载着老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使命,我们积极探索多元投入、多方力量参与的古建活化利用新路径,让老建筑演绎新故事,让游客感受新体验。”黄山市益田滨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倪辉辉表示,屯溪河街作为市中心城区文旅产业一个新的增长极横空出世,是我市保护活化利用古建筑,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又一成功实践。
一批法规成为“风向标”
冬日的午后,黟县西递景区,保洁人员按照《皖南古村落西递景区“席地而坐”服务规范》有关标准,开展常规保洁作业。穿行景区,街巷干净整洁,青石板路平整美观,毫不夸张地说,几乎一尘不染。
自2021年以来,西递景区实施“席地而坐”保洁工作标准,建立“冲、洗、扫、拖、擦、清、运、巡”等组合作业模式,让古建筑亮“本色”。
2022年12月,《皖南古村落西递景区“席地而坐”服务规范》出台实施,标志着全国首个景区“席地而坐”地方标准正式诞生。
徽文化源远流长,承传千年。善于在实践中总结创新,历来是徽州人刻在骨子里的优秀基因。
5个项目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310个中国传统村落、千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千处历史文化遗存、百万件徽州文书文献,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安徽首位。这是徽州文化传承至今留下的宝贵遗产中的精华,它们以有形或无形的形式,见证历史,昭示千年文脉的光辉。为加强这些悠久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我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先后制定《歙县徽州古城保护条例》《黄山市徽州古建筑保护条例》《黄山市徽州文书档案保护条例》等多部特色鲜明、符合实际需要的地方性法规,制定了《歙县古城历史建筑保护与修缮图例》《歙县古城历史建筑保护与修缮技术标准》《黟县历史城区房屋维护修缮流程》等技术标准和规定,使保护利用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徽风徽韵在依法保护中更好得到传承,黄山作为国际旅游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2022年,黄山市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快灵”立法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肯定。
一座名城站上新高度
粉墙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花格窗。新安江畔,山水相连,一幢幢徽派民居散落在山水之间,如诗如画;房前屋后整洁如新,花卉苗木装饰着美丽庭院,一家家乡村美宿如百花盛放。
徽派建筑极具文化和美学价值,徽州乡村极富江南诗韵,保护利用好徽派古建筑,就是守住徽文化的“筋骨肉”、传承徽文化的“精气神”。
近年来,我市坚持全域保护、系统保护,先后制定落实《黄山市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等20余个地方性法规和文件,通过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徽州古建筑保护等一批重大工程,保护徽州乡村文化肌理、留住浓浓乡愁记忆。我市创新推出“村落徽州”绿色金融项目,加大人才、资金等要素投入,持续打响“烟雨徽州”“田园徽州”“村落徽州”品牌;深化开展徽州文脉传承工程、徽剧振兴工程,建立徽派建筑数据库、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库,排定项目330个、总投资34亿元,铺展开一幅幅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画卷。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中国传统村落310个,居全国第二,安徽第一,其中歙县167个,在全国县城中排名第一;省级传统村落476个,占安徽省传统村落总量的58.9%。2020年,黄山市入选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成为首批全国10个示范市之一。2021年6月,随着黟县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获国务院批复,黄山市成为安徽省唯一拥有文化自然“双世遗”、历史文化“双名城”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