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秋分,我们迎来了四季中最美的金色,也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5周年。
金色,致敬波澜壮阔的历史;金色,礼赞砥砺奋进的新时代;金色,献给光辉灿烂的美好明天。
75年间,伴随着新中国成长的铿锵步伐,黄山市这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创新发展基因的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黄山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统筹发展和安全,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发展活力竞相迸发,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人民生活蒸蒸日上,民主法治更加健全,黄山大地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打造大黄山核心高地
黄山市是中国现代旅游业的重要起源地,也是安徽建设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的核心高地。
黄山市抓住大黄山建设这个最大机遇、最大动能、最大红利,以黄山为纵坐标、新安江为横坐标,山上山下联动发展,低山旅游、高山旅游相互衔接,构建山水村夜文旅新坐标,健全文旅新品常态化发布机制,推动农文旅康跨界融合,布局一批“微景区、小投入、聚流量”的小快灵项目,推出一批小而美、小而优、小而暖的旅游产品,形成了大项目龙头引领、小快灵项目满天星的“众星拱月”发展新格局。今年1—8月,黄山市共接待游客62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80亿元,均同比增长10%以上。
黄山市围绕创建最干净城市,实施“大景区·花满城”行动,提升友爱美好服务新质效,打造近悦远来、主客共享的“国际会客厅”。持续推进“创意黄山 美在徽州”城市品牌全球推广计划,推动与境内外重点旅游城市双向赋能,打响“烟雨大黄山,心灵休憩地”品牌。
创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徽派建筑是中囯南方民居的典型代表,也是黄山市古村落的灵魂,在中国建筑各大流派中风格独特,开全球乡村聚落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先河。
在黄山大地,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记忆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以及310处中国传统村落、8000处历史文化遗存、百万件徽州文书,全藏在徽州乡村里。
黄山市充分发掘徽州村落蕴含的巨大价值,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小切口、微更新”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五微”行动,创新乡村运营模式,引育乡村创客、乡村振兴首席服务官、乡村文化特派员等,推进艺术乡建提质扩面,持续打造“徽州味 赛村碗”等5个“村字号”IP,以及田园徽州等“1+7”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生态美超市”“作退一步想”调解工作室实现乡镇全覆盖,推动“五微”走向“五创”实现“五美”,实现乡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全链条升级。
今年上半年,黄山市乡村旅游接待量占全市旅游接待总量七成,689个村集体经营性收益1.7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3元,
绿色发展提升新质生产力
新安江发源于黄山市,新安江流域是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试点。
黄山市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在全省率先探索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林业碳汇市场化交易,打造长三角区域绿色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入选全省唯一的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首批试点。优化GEP核算体系,创新运用“村落徽州”、EOD、VEP等绿色金融产品,实施绿色金融项目19个,累计授信超过160亿元,绿色保险产品实现环保、产业、社会治理等领域全覆盖。
黄山市高标准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探索建立“林长+河湖长+检察长”协作模式,联合举办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廓道跨省合作推进会、长三角绿水青山运动会等活动,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百姓幸福靠山。
保护传承赓续文化根脉
徽州文化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以徽州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徽学,与敦煌学、藏学并称为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
作为徽州文化的核心发祥地,黄山市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持续推进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大力实施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徽州文脉传承工程、徽学研究提升工程,打造徽州特色文化地标和高品质公共文化空间。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等方面的作用,常态化举办徽学大讲堂、乡村戏曲节、非遗市集、中医夜市等活动,焕新文房四宝、徽州古建、徽菜、徽剧、新安医学等历史经典产业,培育“徽字号”文化产业主力军。探索徽州文化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影视、网络微短剧等新型文化业态,构建网文、网游、网剧“三位一体”的产业生态圈,推动徽州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