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徽州人情感与记忆的纽带。鱼灯文化如同一股绵延不绝的暖流,流淌在徽州人的血脉。
古镇渔梁,如一位饱经千年风霜的智者,静卧于时光之畔。千年沧桑,以鱼为生,以鱼为形,以鱼命名街市,鱼文化深深融入这片土地的肌理。
徽州鱼灯民俗的起源,与渔梁渡口的繁忙、渔梁坝的雄伟、渔鳞街的烟火气,以及徽商的开拓精神、渔民的辛勤劳作,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鲤鱼冲坝繁衍生息的奋勇不屈,更沉淀了生命的顽强与坚贞。这些元素相互交织,让鱼灯文化成为徽州人心中不可磨灭的文化记忆与精神图腾。
渔梁商埠,作为徽商的重要源头,是航运时代很多徽州人梦开始的地方,千百年来一直是往来贸易的重要码头和集市。新中国成立后,徽杭公路开通,渔梁船运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随着商贸繁华景象的落幕,与之相关的鱼灯习俗也一度濒临失传。
土生土长的渔梁人徐继丽,世代居住渔鳞街,母亲以做纸扎开店谋生。母亲特别爱鱼灯,从隔壁邻居那里学鱼灯制作的技艺,年幼的徐继丽放学以后,便跟随母亲做鱼灯,她制作的鱼灯特别有灵性。少年的记忆种下鱼灯的情怀。近几年,徽州地区的鱼灯非遗活动开始红火,汪满田村、瞻淇村鱼灯频繁“出圈”海内外。反观渔梁,作为徽州鱼灯初始的摇篮,却在喧嚣中依然沉寂,强烈的使命感召唤她,去重拾那些久违的时光记忆。她聚拢老前辈们,梳理记忆,重组了30多人的鱼灯团队,从制作、描画、编舞篇章的设计,场景元素的组织,旌幡的内容思想,大伙儿集思广益,不断深挖渔梁鱼灯文化的丰富内核。
文化的生命在传承,传承里有着演变。
渔梁灯船,亦称“亮船”,历史悠久,始于唐朝太子庙会,祭祀雷万春、南霁云二位将军,人称大王小王,是胡适小说《真如岛》提到的人物。活动形式以水上游行的亮船与岸上游行的旱船巡游交替进行。船民们卸去船篷,用竹木制架,外包纱布,内燃烛灯,扎成亭、塔、楼、阁、牌坊等外形,舞动龙灯、鱼灯,在渔梁坝练江上下游遨游。水上岸边,亮船和旱船交相辉映,波光灯影,妙趣无穷,四乡百姓云集观赏,热闹非凡。
灯船用桥板把两艘船合并,船上搭建牌楼、亭台、馆榭等建筑模型,外部以彩纸、彩绘装饰,并悬挂花束、彩灯、绣幕、珠帘等。新安江上,夜幕垂落,灯船穿梭,水中灯影映照,美轮美奂。渔梁古镇分为八管(即八个街区),每管各制一艘亮船,船体设计各具巧思,竞相争艳。
八管还会共同制作三艘并船:第一艘为龙舟,载有大王、二王及水手的纸扎像;第二艘载有五帝、七圣的纸扎像;第三艘则用于龙灯、鱼灯的表演。
岁月悠悠,如今船影已逝,鱼灯犹存。鱼灯仿若灵动的文化使者,从悠悠碧波走向坚实陆地,从徽州人内心的绮梦步入烟火人间,更被时代赋予崭新内涵。徐继丽坚信:“当今时代,非遗的复兴不是简单的复制,要深挖鱼灯的文化内涵,编排表演内容要创新,制作精良时尚。”
鱼灯会的舞姿,源自渔梁坝下“鱼跃龙门”的启智。每年春季来临,新安江下游鲤鱼逆流而上,齐聚坝下,面对汹涌滚浪和坝体的高耸,义无反顾,与洪水搏击,冲浪跃坝门,只为在坝上繁育后代赢得一线生机。在生命的传承里,它们是勇士。鲤鱼反复冲坝、遛坝的过程,是震撼人心的生命乐章。
渔梁坝上游张公堤旁立有石碑“放生池”,自太平桥至渔梁流域北宋时已列为放生之地,禁止捕鱼。坝上乃一条江鱼儿产籽哺育之地,徽州人以拳拳之心维系江河生态,守护生命的繁衍不息。
鲤鱼生命的赞歌,一如徽商,“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也”,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博取商海前程。历年来,鱼灯的活动,徽商们总是踊跃赞助。从这个意义上说,渔梁的鱼灯,早已超脱渔鳞街的烟火藩篱,升华成为徽商的精神徽章。
渔梁诗人叶荣敷送同学到苏州做学徒,曾作诗:“清秋送君顺水舟,早得快利往苏州。认学陶朱成巨富,有无闲缺为我留。”徽人经商,亦如江上行舟,险滩激流既是财富之门,亦是凶险之旅。一叶孤舟搏击商海,成就辉煌的背后是惊涛骇浪,恰似大浪淘沙,方显真金本色。
鱼灯的传承必须要有创新。传统的鱼灯会,通常是制作两只硕大的鱼灯,在表演上略显单薄,没有群鱼戏游的壮观。在冲坝、遛坝的过程细节上,徐继丽和团队伙伴们集思广益,用三次冲坝三次失败的过程,展现生命蜕变的艰难。最后环节还设计了一个群鱼嬉戏欢腾的场面,映照当下和谐繁荣的幸福日子。
渔梁鱼灯的文化内涵,借助表演手段才能得以充分展示,共分为五个章节,分别是鱼游新安上徽州,渔梁冲坝产卵,双鱼溜坝、冲坝,鱼跃龙门,群鱼戏水大乐同和。
鱼游新安上徽州,从渔鳞街出发,进徽州府城,从东门进府衙,路程与水路方向一致。百里新安江,鱼儿逆流而上,途经三十六滩,因此游时摇头摆尾,曲曲折折,尽显艰难险阻之态,整个过程是“一滩复一滩,一滩高十丈,新安在天上”的诗意呈现。
溜坝,是雄鱼在激流中拍打,与母鱼相互呼应鼓劲,母鱼则奋力冲坝。正如徽商当年闯商海的艰辛,没有苦难就没有蜕变。
鱼灯表演中,冲坝、退回来,如此反复三次,将其中的艰难表现得淋漓尽致。夜晚星空,烟花灿烂,缠绕鱼儿四周,纷纷扬扬。鱼儿则摇头摆尾,表演“鲤鱼得子”等动作,最后鱼灯快速奔腾,灯彩流星,漫天花雨,让人目不暇接。
最精彩、最惊心动魄的当属双头鱼冲坝。头鱼长五六米,每条头鱼由两位壮汉挥舞,锣鼓声此起彼伏。渔梁坝下,双鱼在浪花里反复翻滚,为最后一跃积蓄力量。急促的鼓声中,鱼在水中彩浪翻飞。场面壮观,让人有惊心动魄之感。
渔梁鱼灯作为压轴表演,是所有鱼儿翻滚,追逐,嬉戏。站在高处俯视登高俯瞰,火红鲤鱼仿若夜空舞动的祥瑞之笔,舞姿妙曼,精美绝伦,生动演绎了其中“大乐同和,渔音绕梁”的理念。
大乐同和,正是当下欢乐祥和、国泰民安的生动体现,渔音,则是千百年来的渔梁坝的涛声。繁华落幕,但涛声依旧,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