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将越剧和传统诗词入歌,韩婷婷新作圈粉年轻人
范派“梁山伯”对话“苏东坡”
“要好听,要有情,戏曲要现代化。”前天,作曲家何占豪在“‘婷’有范——云端飘来的心声”分享会上说。越剧范派宗师范瑞娟诞辰百年之际,范派名家韩婷婷以潜心创作的三首越歌为引,携手何占豪、舞者王佳俊以及音乐唱作人王昊在上海中心朵云书院·旗舰店交流艺术传承与发展。
戏曲与舞蹈有何相通之处?王佳俊聊起舞蹈演员每日基本功“擦地”,韩婷婷感叹与戏曲演员天天练台步、圆场异曲同工。“只有极强的肢体控制能力,才能在表演时游刃有余表达角色情绪。”韩婷婷说。体能是表演的基石。来分享会前,王昊先练了90分钟无氧运动,又跑步30分钟,锻炼核心肌肉群。
不同艺术形式触类旁通的案例不胜枚举。何占豪喜欢范傅尹袁等越剧流派,在音乐创作中运用范派弦下调。韩婷婷在自己的越歌中引入小号等配器。音乐剧《爱情神话》中,王昊也吹起小号,“我能听到从观众席传来的抽泣声”。
主持人林海以“投入师门,‘背叛’家门”形容韩婷婷。韩婷婷出身于京剧之家,却考入戏校越剧班,她第一次听越剧就是范派《打金枝》,戏校第一场演出是《梁山伯与祝英台》。韩婷婷感念恩师范瑞娟不拘于门派之见,“范老师常说,只要人物把握正确,嗓音合适、好听,她都支持”。同时范瑞娟又非常认真,一丝不苟。韩婷婷说,每次去范瑞娟家,“我进门,她一定先问练功了吗,最近有啥演出”。
韩婷婷说:“越剧之所以能始终以青春姿态吸引一代又一代的越剧迷,源自剧种不断求新求变的基因。老一辈艺术家、流派创始人,没有一位不是在创新中发展的。作为当代越剧人,我们也在不断拓展越剧的外延,寻求无限可能,让越剧以更多元的面貌融入当下,涌动年轻的心。”
范瑞娟别名范竹山,她一生爱竹,仰慕“竹”的品格,更学习“竹”扎根土地的精神。此次,韩婷婷推出的《爱竹之人人似竹》就是一首以“竹”为名传递“思念”的越剧开篇。“人如竹,竹似人,固以树德、直以立身,当得一代宗师”,这是一个学生对恩师的思念与缅怀,老师的言传身教深深烙印在韩婷婷的心中。
越剧和流行歌曲的结合是韩婷婷的大胆尝试。她将越剧和传统诗词入歌,让“梁山伯”对话“苏东坡”,推出《对话苏轼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对话苏轼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她以自己最崇拜的大文豪苏轼的词佐以越剧范派唱腔,探索创新与传承的道路。“十年生死两茫茫”通过范派唱腔的高亢、浑厚与优美来展现,更加荡气回肠。在QQ音乐、网 易云音乐等平台,歌曲反响不俗,有乐迷留言:“苏轼的词被吟诵过无数遍,但以这样的方式入歌,和越剧一唱一和,倒是别有韵致。”
两首歌曲的灵感,源自范派小生对“梁山伯”的独特情感。“‘梁山伯’是每个范派小生的必修课,但我始终在试图突破人们对这个人物的既定印象。”在韩婷婷看来,“淳朴憨直是梁山伯的品质,可他的形象不应只是‘呆头鹅’。”她曾推出传统版、交响乐伴奏版、弦乐四重奏版,还有越剧电视剧《蝴蝶的传说》。
2005年多媒体经典交响版《梁山伯与祝英台》让人印象深刻。这部作品在越剧本体唱腔的基础上,融入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不仅用了民族乐器,还特邀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伴奏,把协奏曲“同窗”“回十八”“楼台会”“抗婚”“化蝶”等段落穿插在相应场次,让何占豪“实现了自己50年的梦想和理想”。
《蝴蝶的传说》由韩婷婷和袁派名家方亚芬联袂主演,现在依然在B站等平台“圈粉”年轻人。在许多00后看来,这部电视剧颠覆了“梁山伯”以往的形象,让不少“怒其不争”的梁祝CP粉释然,“他也曾为了所爱之人争过、努力过,而不只是那个呆板、不解风情、任由命运摆布的梁山伯”。
因剧中对“梁山伯”这一人物的创新,拍摄期间,两人一度很忐忑,怕被扣上“离经叛道”的帽子。袁雪芬和范瑞娟亲临现场助阵,给予年轻人创新的勇气和底气。韩婷婷记得,拍“楼台会”那天特别冷,拍摄地在木渎古镇,“当时古镇条件还很简陋,不像如今发展那么好,两位老师清早出发,一路颠簸赶到拍摄场地,给我们梳理人物情感变化的脉络,不厌其烦地抠戏。那场戏是一条过的,我和方亚芬都很投入,导演喊卡很久,眼泪还在往下流”。
在范瑞娟诞辰百年之际,韩婷婷推出三首创新之歌、跨界对话音乐大家,“希望以越剧范派唱腔为切口,借‘梁山伯’唱出对越剧传承发展的思考,以苏东坡的词传递对越剧的爱”。本次活动由上海兴越公共文化管理服务中心、朵云书院·旗舰店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