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

首页>地方频道>南通>要闻

稳“三农”,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日报讯(记者 卢兆欣 唐佳美)乡村兴,则百业兴;“三农”稳,则全局稳。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加快展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图景。

在中国式现代化蓝图中,“三农”工作是其中重要一环。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做好新时代乡村振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的必然要求。新的一年,南通如何高水平建设农业强市,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出席省两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相关职能部门、专家学者等围绕这一话题,提建议,谋发展,描绘美好未来。

稳产保供 筑牢根基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去年,我市全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总产达342.79万吨,比上年增加1.84万吨,同比增长0.5%。

放眼江海大地,广袤田野正孕育着新的丰收希望。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市在守好耕地保护红线的同时,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在高位保持稳产增产,关键是抓住了耕地变良田这个根本。”省人大代表、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沈雷说,去年以来,我市开启了建设农业强市新征程,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十百千”工程,目前已累计建成489万亩、占耕地的82.6%,今年将提前完成“十四五”期间建成500万亩的任务。我市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获批全国试点,全国仅6个地级市、全省仅2家。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是驱动农业进步的根本动力。

种质资源是农业的“芯片”。“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集中力量开展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争取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省政协常委、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张一峰表示,作为农业科研单位,沿江所将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和种业振兴两大战略,围绕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注重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打造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推广一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努力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强市做出科研单位应有的贡献。

产业兴旺 农民增收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全面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副局长张军介绍,我市依托乡土资源和产业基础,构建农业全产业链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打造优质粮油、规模畜禽、蔬菜园艺、特色水产4个超百亿级的市级重点链,以强链补链延链为主攻方向,建设稻米、果品、蔬菜、蛋鸡、生猪、渔业、花木、启海四青作物、高沙土特粮特经作物、茧丝绸等10个产业链,做好“土特产”文章。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支持村级发展“一村一品”、镇级建设产业强镇、跨县域打造产业集群,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区域公共品牌、知名企业品牌和名特优农产品品牌。

“作为一名农民人大代表,我深刻感到,做好农村‘土特产’文章,黄土地里也能刨出‘金饽饽’。”省人大代表、启东市忠辉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倪忠辉从2000年开始接触农业,他潜心钻研农业知识,种植的山药、芋艿、香芋口感香糯、营养丰富,带领100多户村民一起种植山药,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模式。所在的王鲍镇庙桥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他也被村民亲切称为“山药大王”。“我将以‘地产三宝’品牌为依托,做好农产品的精深加工,让好产品卖出更好的价钱。同时积极抢抓电子商务机遇,不断开拓销路、提高销量,让合作社规模越做越大、群众钱包越来越鼓。”

“家庭农场是发展乡村产业的重要力量。”省人大代表、如东赵云家庭农场农场主赵云将现代企业经营、产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借鉴运用到农场,设立“新农人”代表工作站、农民培训室,培育职业农民30余名;不定期邀请农业种植专家前来指导;积极寻求龙头企业与农场深度融合,探索与农业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周边近4000亩粮食种植。经过8年多的发展,农场从创办之初的400多亩土地扩大到目前的近10000亩。去年,农场发放农民土地流转费1000万元、农民工资300多万元,累计吸纳就业160多人、助力增收500多万元。“希望各级政府更大力度支持家庭农场发展,让更多‘新农人’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带头人’。”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

一方美景提升乡村“颜值”。走进海门区常乐镇颐生村,主干道干净整洁,路肩竹篱笆整齐排列,农家小菜园生机勃勃……随处可以感受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带来的变化。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000个。

乡村蝶变,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去年6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动员大会,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乡村振兴百村示范、农村人居环境千村整治”工程。我市将用三年时间,建成以产业美、生态美、环境美、人文美、常态美“五美”为标志,具有江海平原特色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并呈现可观可感形态。去年,市委在省委省政府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推进会上交流经验做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局长陈敢介绍,我市将每月17日设定为全市村庄清洁日,对1500多个涉农村(居)全面组织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每年评选500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先进村。围绕乡村振兴总要求,构建 “大小循环”示范线,打造海门常乐、通州金沙两个乡村振兴示范片,推动循序渐进、由点及面,从“一地美”走向“全域美”。

“南通要对建设江海平原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出更高定位,赋予更多内涵。”市委党校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何春红认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具有独特区位优势和上海大都市圈内农业最大市基础的南通乡村,需要赋予更多发展定位,承载更高发展能级。他建议,在承载一般乡村发展综合产能强、科技装备强、产业主体强、功能效益强、竞争能力强的现代农业基础上,南通乡村需要注重拓展好乡村的生态和文化功能,更多更好展现农业的南通特点和中国特色。同时利用身处上海大都市圈创新资源丰富的优势,南通乡村可以打造成中国农业的创新高地。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6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