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

首页>地方频道>徐州>要闻

“一企一策”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如期迈进万亿之城,必须把重抓工业、做强产业作为强劲引擎。聚焦打造“343”创新产业集群,可以让徐州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立得更牢、扎得更深。

打造全国有地位、全球有影响的制造业强市,不仅关乎徐州高质量发展,也关乎全省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战略性、全局性意义。新的一年,徐州“343 ”创新产业集群培育将怎样具体开展工作?

提升产业规模总量 增强产业创新能级

目前,“343”创新产业集群形成了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数字经济3个千亿级产业,工程机械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安全应急入围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徐州跃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22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

按照2024 年“343”创新产业集群培育工作要点,今年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需要工业加快发展壮大、贡献更多力量,发挥好工业经济在宏观经济大盘中的“压舱石”作用。

今年,徐州市将深入开展“贴心交流、暖心服务、真心惠企”走访企业活动,针对集群龙头企业落实“一企一策”机制,推动政策、服务、资源集成,提升龙头企业在生产供需、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支撑力、带动力,引导龙头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推动优质企业上市融资。

各产业集群工作专班将注重引导高成长型企业专注细分领域,在技术工艺、产品质量上深耕细作,增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内部管理的能力水平,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市场占有率,形成一批核心技术和拳头产品。

为进一步提升集群规模总量水平,今年徐州市将更新完善产业招商图谱,紧盯细分领域和上下游环节,分产业举办一批投资洽谈、产业合作活动,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项目扎根徐州、早投产、快达效。

为了提升集群创新研发水平,今年徐州市将推动云龙湖实验室与央企国企合作,打造深地开发、深地探测、数字深地等综合实验平台,加快建设为国家一流科创平台;推动江苏省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创新中心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提升安全应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能级,高质量建设国家生物药创新中心细胞治疗药物临床研究中心,加快金龙湖泛半导体创新中心建设,打造集技术研发、项目孵化、中试开发于一体的创新平台。

发展服务型制造

加快“智改数转网联”

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制造模式和产业形态,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主要方向,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今年围绕“343”创新产业集群,徐州市将积极利用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新制造、催生新服务,推进推广总集成总承包、定制化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共享制造、供应链管理等服务型制造重点路径和模式,促进制造效能提升、产品价值增值和客户价值提升,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产业强市”提供有力支撑。

工信部门支持集群重点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设立独立的工业设计中心,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研究院),支持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

为进一步提升集群数实融合水平,今年我市继续遴选优质服务机构入驻企业工位、产线、车间一线,开展入驻式服务。按照“可复用、易推广”的总体思路,总结数字化转型经验方法,加大优秀方案和典型案例宣传推广。

工信部门将充分汇集2815家企业诊断成果,分集群总结共性问题、提炼经验方法,编制工程机械、集成电路与ICT等集群“智改数转网联”实施指南,遴选一批工厂级、车间级、产线级项目发挥项目引领示范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建设标杆示范推动中小企业建设智能车间。

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推进产业节能降耗

绿色低碳是新型工业化的生态底色。今年,我市将更高质量推动“343”创新产业集群绿色发展,改善工业用能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依靠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制造业能效水平。

企业成本、能耗降下来,产品质量、竞争力提上去。今年,我市将大力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绿色发展,积极创建绿色园区、绿色工厂,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打造清洁高效的绿色产业体系。加大力度实施绿色领军企业计划,积极帮扶培育,扩大“绿色企业”的覆盖度、影响度、辐射度,助力推动产业转型,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按照工作计划,今年我市将建立绿色制造梯度培育机制,推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鼓励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回收等全过程,培育一批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绿色工厂。

为持续推动创新产业集群循环低碳发展,今年我市将制定印发《徐州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聚焦冶金、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推进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等先进适用技术示范应用和推广,全面推行循环生产方式,创建“无废园区”“无废企业”,推动重点企业开展产品碳排放对标和碳足迹认证。

今年,全市将以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为契机,推进太阳能发电规模开发、高质量发展,积极发展以消纳新能源为主的智能微电网,推动源网荷储协同,积极推动工业园区、工业企业等屋顶光伏开发利用,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强化绿色能源供应,推动制造业向能源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方向转型。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4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