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首页>地方频道>上海>要闻

共建共享中 形成人与城最好的互动

  记者 杜晨薇 沈思怡

  上海有2万多张公共休息座椅,有的造型奇特,还有充电口等附加装置,有的舒适度高,还专为老人做了适老化的扶手。

  不久前,市人大代表方逸洲做了充分调研后,又针对几处设施不足、规划不合理区域提出了改进建议。

  主管单位回复,下一步不仅要强化设置导则研究,还将定期邀请市民对座椅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

  一座城市的公共座椅形态和功能,由老百姓自己决定,这是一个缩影。今天,在上海,市民的建议和主张,不仅能影响城市的公共设施怎么布局,也积极助力民生政策的设计和实施。

  “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在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内的全国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上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概念。“所有的重大立法决策都是依照程序、经过民主酝酿,通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产生的。”

  落在具体的实践里就容易理解了。在古北市民中心,一位来自丹麦的“老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在古北住了30年,曾参加过公司法、慈善法等多场立法征询活动。我既不是律师,也不是法律专家,仅仅代表普通市民。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工作人员却和我们视频讨论交流具体的法条,后来我提的建议还被采纳了。”他说,作为外国人能参加别国的立法征询,这在全球都是了不起的事情。

  5年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设立的25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已实现上海16个区全覆盖,全市235个政协委员工作站、45个界别委员工作室和1000多个委员联系服务群众联系点,也围绕加装电梯、养老服务、社区文化供给等议题发挥协商作用。“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人民城市建设中,表现得既可感可知,又实用管用。

  2020年,作为政府直接听取老百姓意见的重要途径,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成立。“什么都能反映,反映了就有可能被采纳。”这是外卖小哥卢红的切身感受。

  卢红把“希望社区食堂为外卖小哥、快递员等灵活就业群体提供延时服务”的建议在奉贤区组织的人民建议征集活动上提出后,当地职能部门很快组织可行性调研,并最终将当地社区食堂的午餐服务延时到下午2点半。

  5年间,全市各级征集部门已收到群众建议超34万件,并推动征集渠道进社区、进企业、进高校、进机关,融入全市6400多个村居的“家门口”服务体系,生动实践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民主本质。

  当前,上海正在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最佳实践地,“全过程人民民主”,已经渗透到上海城市发展的各个环节。

  今年7月,浦东城管部门举办的一场论坛专门请了一条餐饮街上的商铺代表、居民、食客,以及属地管理部门。面红耳赤的争吵过后,各方逐渐在协商中找到共识,也切身感受到城市治理中利益调和的难处。

  很多城市治理问题,常常没有完美解决方案。但倘若参与的主体足够多,意见表达得足够充分,汇聚的资源力量足够丰富,就可以找到“最大公约数”。

  今夏,上海人流最密集的夜市之一——松江泗泾夜市,成了治理者关心的重点。一面是日均客流超3万人次的“好生意”,一面却是给城市卫生、交通、噪音管理带来的全新挑战。本着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的“大前提”,商户房东、物业以及属地职能部门高效联合起来,及时清扫周边垃圾,科学治理油烟、噪音,“网红”有望变“长红”。

  城市治理共同体,其实就是在城市工作中求解“最大公约数”的基础。在中山公园万航渡路沿线围墙打开期间,曾与一墙之隔的万凯小区出现过矛盾——如果改造公园,就需要将小区围墙退界2米,让公共空间本就捉襟见肘的老旧小区雪上加霜。

  通过党建引领居民、居委会、街道、设计方、公园管理方数次协商,施工方案最终达成,公园景观如期开放,万凯小区的门头、垃圾房等空间也借机改造优化。

  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为方便今后的动议协商,各单位、各主体成立了“吾百家园街区治理委员会”,将多元共治制度化了。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治理,也理应依靠人民的共同努力。正是依靠广大城乡居民的积极参与、主动作为,截至今年年中,上海小区和单位的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市民对垃圾分类工作的满意度达到96.5%。

  在静安区江宁路街道蒋家巷居委会的一间活动室,居民区和沿街商铺共同创设了小方桌议事会。花园更新、安装儿童设施……每个项目都依托这个议事会共同讨论。一些居民原来针对设计图纸提出的有关噪音和安全的担忧,也在交换意见过程中收获了更理想的解决方案。“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要从一桩桩身边事的全程参与做起,让城市治理化被动为主动。”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让每个人平等地享有城市建设和治理带来的红利。

  去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时指出,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多样化、多元化需求,确保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

  一年来,上海加速构建多层次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体系。截至今年6月底,“十四五”规划新增总量的80%已完成,全市累计建设筹措约51.3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

  大学生毕业留沪,打开“随申办”App,就能就近点选拎包入住的租赁房;一线务工的劳动者,仅花几百元租张床位,就可以享受楼内公共厨房、公共洗衣房、公共浴室等设施,大大降低了来沪就业成本。

  说到上海的成本,一直是互联网上一个热门话题。客观来讲,上海作为超一线城市,消费水平自然与土地、人力等要素资源成本相关。不过,上海连续多年围绕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降本增能,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尽可能提供更高品质的公共服务。

  如今,很多想要居家养老的老人,可以通过申请家庭照护床位,享受与养老院里类似的专业服务。

  今年,又有80家菜场正在推进标准化改造,菜价不变,消费环境却变好了,菜价信息、菜品来源信息也变得更透明。

  今天,在享有更好的物质基础前提下,年轻人也越来越看重文化供给,渴望在多元文化交织的城市里找到认同感,期待丰富的都市体验拓展自身的认知边界和人生体验。

  前不久,顶流痛包(itabag指挂满人物徽章和玩偶等周边的包)品牌WEGO快闪全国首站就在静安大悦城举办,一连6天,商场3楼中庭都挤满了喜爱二次元的年轻人。再看上海体育馆和梅奔,年初至今,两个场馆周边从不缺拎着拉杆箱来看演唱会的歌迷。根据今年4月有关部门发布的“相聚上海”活动指南,上海2024年全年的世界顶级文化、体育、旅游、商业、展览等活动,达到70项,更不要说常规的各类文体活动、赛事了。

  人民城市建设,越来越多的上海市民有了这样的共识:上海今天的成就,是人民创造的;上海未来的发展,也必须紧紧依靠人民。这是人与城市最好的互动关系。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6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