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在位于嘉善县姚庄镇的立讯智造(浙江)有限公司B区厂房出货码头,浙江省首批区外保税维修产品成功出货。一年后的2024年6月14日,立讯智造再迎喜讯,全国首个区外全球保税维修资质正式获得批复,由此实现“研发—设计—生产—维修”全产业链的延伸和覆盖,一批批从全球各地飞来的故障机在这里得以焕然新生。
从区外保税维修到区外全球保税维修,意味着从“修自产”到“修全球”,背后经历的却是不为人知的艰难。对立讯智造来说,这是产业链的完善、订单业务的拓展,而对于当地政府部门来说,更是营商环境获得认可的一个印证。
一个不进则退的抉择
我们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对企业发展来说亦是如此。
2022年,是立讯智造落户姚庄的第四年。作为立讯集团的全资子公司,立讯智造以智能穿戴式电子产品生产为主,仅用4年时间就实现了产值的巨大突破,出口额也达到了近年来的峰值。
在外人看来,如果照这样的成长曲线发展,立讯智造可以“高枕无忧”了,但外部环境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随着国际贸易局势的改变,上游客户正在重新考虑全球产业链的布局问题,尤其是维修板块的业务,这对立讯智造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放眼全球市场来看,维修业务是一块很大的‘蛋糕’,对我们企业在集团中的定位也很重要。”立讯智造关务负责人黄浩说。他透露,立讯集团在全球不少国家设有工厂或者办事处,在国内也有多家工厂,“不仅国内其他城市的兄弟公司在竞争这部分业务,布局东南亚的公司也蠢蠢欲动,开展维修业务这一步,对我们来说是‘不进则退’的抉择。”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就此悄然打响。
立讯智造的产品大部分用于出口,如果维修,需要通过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保税的方式来进行——要以保税维修的方式把出现问题的产品从境外运到境内,完成检测、维修后再出境。行业内将这种维修称作自产维修。
2023年1月,浙江省政府与海关总署签署合作备忘录,“自产维修”资质顺利落地。当年6月,浙江省首批区外保税维修产品成功从立讯智造出货,这是立讯智造迈出的关键一步。
一场持续突破的自我革命
对于良品率极高的立讯智造来说,“修自产”对产值总量的贡献并不大,迈出“修全球”这一步迫在眉睫。立讯智造希望将立讯集团其他工厂产品的维修业务也承揽下来,这些故障件散布在全球各地,开展相应维修业务,必须取得区外全球保税维修资质。
但从“修自产”迈向“修全球”,并非易事。
“难在资质申请的过程很复杂,需要海关总署、商务部和生态环境部三部委联合特批,而且标准和要求非常高。”嘉兴海关驻嘉善办事处业务一科副科长匡琦说,“浙江没有区外全球保税维修业务的先例可循,全球维修监管方案、旧电池销毁、加工贸易和维修产品分开管理等也没有经验可借鉴。”在指导企业期间,他全力以赴,甚至把企业车间当成了办公室。
已有的问题还没解决,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以智能穿戴式电子产品为例,它包含的锂离子电池在维修过程中需要更换,如果其中一部分存在鼓包或者漏液等问题,变成了非标准件,就无法出具检测报告,也就无法离境,成为申报相关资质的一个典型“卡脖子”问题。
以问题为导向,需要找到能够出具检测报告的企业。“我们跑了好几个城市,都找不到相应的检测企业,非标准件不符合出具报告的条件。”黄浩说。而没有“身份证明”的坏件、旧件无法离境,又给闭环管理带来了难题。与此同时,上游客户对产品零部件的管理非常严格,即便是坏件也不能随意处理,必须由其指定电池回收商来处理,问题由此变得更加棘手。
类似的问题在其他零部件的溯源和闭环处理上同样存在,但也成了解决问题的最大突破口。一套以溯源管理为特色的辅助系统随后应运而生。
在这套系统里,维修产品及其6个主要零部件被赋上SN码。通过追踪这些待维修产品和主要零部件的“身份信息”,可从流动路径精准跟踪实施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