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机动车数量的不断攀升,我市停车资源面临严峻挑战。为解决停车难问题,我市在大力增加地面和地下停车位外,还新建了不少立体停车库。立体停车库能解决城市停车难题吗?市民反响如何?管理维护应注意哪些方面?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01
市中心立体停车场“一位难求”
7月26日下午,在位于瑶海区长江东路北侧的东一环公共停车场,车主范金刚将汽车开至停车场入口,车库门自动打开,他将车辆开进车位停放好,下车后点击“存车”按钮,车库门自动关闭,设备自动完成车辆升举搬运入库等一系列过程。取车时,车主只需按下“取车”键,车辆就“自动驶出”。
“不用辛辛苦苦找车位了,存车和取车加起来也就两三分钟,非常方便。”范金刚告诉记者,自己居住在附近,由于小区内车位紧张,他经常把车停放在这里,还办理了180元一个月的停车月卡。“平均每天只需6元,方便又便宜,解决了我的停车刚需。”
记者了解到,东一环公共停车场是一座七层楼的智能立体停车库,共设置停车位143个,采用独特的横移回转二合一技术,实现自动掉头、车辆正进正出,存取车全程只需90秒,满足市民停车需求。同时,它也是我市首座P+R停车场,即动铁换乘停车场,距离轨道交通2号线三里街站D出口仅10米,和三里街西公交站也非常近,方便市民停车换乘。
东一环公共停车场,市民可在此驻车换乘地铁
“如果按照常规停车场建设,这块地只能建设20多个车位,远远满足不了周边停车需求,采用立体式建设,车位数量则大幅提升。”合肥城泊瑶海分公司总经理魏震明介绍,老城区土地资源紧张,之前这里是一块闲置地块、面积有限,而周边停车需求较大,设计时就想到了“向上”要空间,最大化利用垂直空间,增加停车位的数量,缓解停车压力。
据介绍,东一环公共停车场于2022年3月正式对外开放,有效缓解了城市停车难题。停车场管理工作人员卫东说,这里的143个停车位几乎每天都是停满的状态,有时还“一位难求”。“还有不少市民办理了月卡、季卡,长期在这里停车。”卫东介绍,办卡的大部分是在周边工作的“上班族”,还有小区内车位不够的周边居民。
记者采访时看到,车库外面的地面的7个停车位也是停满的状态。“现在看来,居民停车需求确实很大,当时要多建几层就好了!”卫东笑着说。
02
立体停车场应考虑不同车辆需求
市中心立体停车库“一位难求”,可不少商场内的机械式停车位却“不受待见”。
为增加车位资源,合肥的很多商场设置了机械式立体车位。然而,记者走访发现,由于操作复杂、车位偏窄易剐蹭等原因,和普通地面停车位相比,机械停车位的利用率并不高。
7月27日下午,车主黄女士驾驶着一辆SUV进入包河区某商场B3层车库,尝试将车停在入口附近的机械停车位,在同行人员的指挥下,车主踩着油门倒了4次都没有成功,遂悻然调转车头将车停到了平面车位。“车胎状况不太好,怕磨损严重就没再使劲。”黄女士说。
记者现场看到,该商场车库的地面停车位已经停满了汽车,但机械停车位空置率非常高。“能停平面的车位就不会停机械的。”“机械停车位太窄,还有上坡,对停车技术有要求。”“不喜欢自己的车子被来回移动,害怕被剐蹭。”采访中,不少车主这样表示。
对此,记者采访了相关业内人士。“首先是使用习惯的问题。”他告诉记者,在立体停车位出现前,许多车主连地下停车场都不太愿意停,大部分都会选择地面停车,而随着地面车位越来越紧张,车主也逐渐接受了地下地库。对立体停车位而言,广大车主还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
针对车位过窄、体验不佳等问题。该业内人士表示,这是因为老式立体停车位修建较早,现在的汽车尺寸又越来越大,车位没那么宽,停车时就不是那么顺利,容易产生一些剐碰。合肥目前新建的立体停车位较宽,而且智能化程度高的机械式立体停车设施,基本上都能实现一键泊车、高效运转。
该业内人士建议,在建设立体停车场时,需要考虑到不同车辆的尺寸和形状,确保车库能够适应各种类型的车辆。同时也要考虑新能源车的需求,根据行业标准,精准配比车辆类型,合理布局。
03
运营管理需要专业化
立体停车场建成后,如何运营管理?魏震明介绍,目前为保障东一环公共停车场停车场对社会开放,为市民出行提供便利,泊车集团采用三班倒模式进行运营管理。停车场在质保期内,维保单位会加强设备的定期检查和保养,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运维成本则是根据停车位维修情况实际结算,当然,比普通地面停车场的运维成本肯定是要高不少的。”魏震明说,相比普通地面停车场,立体停车场的运营管理更需要专业化团队,所以成本也会随之提高。
据了解,泊车集团在合肥市区一共运营了3处立体停车场,分别是东一环P+R、和平路P+R、省立医院停车场。这三处都是处于市中心,周边较为繁华、停车需求较大。
“立体停车场的选址要在闹市区、中心商业区,人流量大、停车需求大的地方。”魏震明介绍,车库的选址不是随便就能敲定,理论上来说,可重点布置在建筑密度高和活动强度大的城市中心区,但同时要符合城市交通发展规划和公共停车场的规划,还要满足土地开发利用、道路交通条件、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等多个目标的要求,车库的外观建造要与周围建筑群相和谐。
“此外,立体停车场并不是越大越好,应该充分考虑周边停车需求。”魏震明告诉记者,从市民的角度考虑,停车场离家越近越好。所以,充分利用城市零星闲置地块,让市民能够在“家门口”方便停车是一个好办法。
魏震明说,停车场“向上”要空间是未来破解“停车难”问题的发展方向,但在建设思路上可以适当优化,“小型分散”或是未来立体停车库建设的一个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