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形成林下经济3.0模式,图为工人查看金蝉孵化情况。 周杰 摄
春风浩荡的大沙河畔,草木初萌,花枝孕蕾。又是一年植树时,丰县国有公益林场开始在大沙河两岸增荫添绿,至今年3月底,约900亩地块将披上绿装。
2023年,徐州全市完成造林面积5万亩,造林面积连续多年位列全省第一,林木覆盖率达31.58%,今年又计划实施造林3万亩以上。一条条绿色生态廊道,串起了一幅浓墨重彩的“千里江山图”。
从乡村到城市,从生态效益到经济效益,从种下一棵树到守好、用好一片林,徐州如何持续创新突破,拼出一个“绿富美”新徐州?
“困”地造林,种出好风景
惊蛰至,春雷响,万物生。邳州市邢楼镇石膏矿采空区2872.5亩的土地上,枫杨、栾树、落羽杉、彩叶豆梨等10多种、2万多株树木发出了新芽。路过的村民感慨:“以前这里是存在安全隐患的塌陷地,现在整修了沟、渠、路,实行封闭管理,这片树林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成了身边的一道景观。”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城市规划需要土地,农业发展要保耕地,绿化面积逐年增加,植树空间却变得越来越小,于是,徐州由大规模成片造林向精准化、精细化、高质量造林绿化转变,转向交通、河渠两侧等边角地、废弃地开展造林绿化,深挖造林潜力。
因为多年的煤炭开采,沛县西北部出现多处土地塌陷区。沛县创新治理方式,将土地复垦与营造林相结合,把塌陷地变成了生态防护林,实现了生态修复,改善了环境。
安国湖国家湿地公园一片约80亩的洼地上,一堆堆刚运来的泥土黝黑肥沃。这片地比附近路面下沉了1米多,雨季经常积水,已经变成盐碱地,只有芦苇每年疯狂生长。这次整治除了垫高之外,还将使用技术改良土壤,再种上乌桕、中山杉、垂柳、杜梨等景观树种,让塌陷区变成风景区。
安国湖的采煤塌陷地上彩叶缤纷,新沂骆马湖的排泥场上林海涌绿。
2021年新沂市骆马湖退圩还湖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完成,共开挖土方1450万立方米,在骆马湖沿岸形成6个排泥场,面积达4500余亩。经过专家规划设计,树种选择乌桕、水杉等耐水湿高大乡土乔木,搭配油菜、二月兰地面草花,临水区域选择菖蒲、睡莲、美人蕉、水鸢等水生植物,一个三季有花、常年有绿的近自然森林群落呈现在市民面前。
曾经,一代又一代徐州人向荒山进军,在“石头缝”里绣出了城市森林;如今,徐州又开始在采空区、塌陷区等地实施困难立地造林,以徐州人的“拗劲儿”,从一棵树到一片林,继续演绎绿色奇迹。
“困难立地造林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造林绿化的重点和难点,科学合理地选择造林方法是取得造林成功的关键。”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造林绿化管理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困难立地造林不仅稳步增加了徐州森林总量,也种下了一片片好风景。
“植”此青绿,种出好生态
春日融融,在睢宁县官山镇官宝育肥场旁边,3000亩杨树林挺拔秀美,林下更是暗藏“玄机”。
官山镇养殖业发达,“十四五”期间规划年出栏商品猪100万头,如何综合利用猪场粪污成为摆在眼前的难题。2018年,官山镇与南京林业大学合作,投资1.8亿元开始建设优质无絮杨专用材定向培育示范林。2021年又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共建“循环农业产业研究院”,通过埋设管道、开沟浇灌等方式,将沼液输送到林地进行利用,构建“猪—沼—林”生态模式。
“‘猪—沼—林’生态模式为我们全镇生态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项目负责人算了这样一笔账:沼液还田有效缓解猪场沼液消纳难题,每年可减排CO2约358吨,有效缓解农业面源污染;猪场沼液还田每年可减少化肥成本近50万元。沼液施用还能够明显改善土壤结构和质量。连续施用猪粪沼液3年,预计提升土壤有机质0.5个百分点。
满怀深情增绿扩绿的同时,徐州做活林业生态大文章,绘就碧水、蓝天、绿地的美丽画卷。
“时光隧道”位于邳州市铁富镇姚庄村,2724亩土地全部种上了郁郁葱葱的银杏树,森林覆盖率达到85%以上,可滞尘,吸收、过滤、阻隔、分解大气中的有毒物质。据测算,银杏核心种植区空气中的负氧离子达到每立方厘米126801个。去年又投入2000多万元对河道进行疏浚改造,种植挺水、浮水植物,打造了40公顷的生态缓冲区,实现银杏景区的湿地效应。
丰县正在进行的大沙河森林质量提升项目,是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重点项目之一。除修建水杉林休闲园、扩植绿化苗木外,还进行全方位水生态治理和修复,既营造了水清岸绿的河道风光,又起到了调节区域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作用。
植树造林给生态环境带来怎样的变化?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特别是鸟类的持续增加是最好的佐证。据徐州野鸟会观测记录,截至2023年底,我市已知分布鸟类326种,2023年全年在徐州境内发现13种鸟类新记录。
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植树造林,改善生态,徐州任重而道远。
借绿生“金”,种出好日子
“羊肚菌还要等半个月才能收,现在已被客商预订一空,每年种的都不够卖。”3月5日,沛县鹿楼镇滩面金蝉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贾保磊来到榆树林内的大棚下,查看羊肚菌的长势。
贾保磊原先在丰县养金蝉,前两年鹿楼镇在这片河滩上种了200多亩榆树,邀请他过来带动村民一起发展林下经济。如今,这里形成了“林下经济3.0”模式,实施林—蝉—菌立体养殖,春天摘榆钱、夏天捉金蝉、冬天有鲜菌,每亩年收入可达6万元,并带动周围村民养殖5万多亩金蝉,共同致富。
林下经济是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涵盖林下种植、养殖、采集和森林康养、旅游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发展模式。截至目前,我市林下经济面积发展到100万亩以上,年产值近40亿元,拥有近40家省、市、县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为农民种出了好日子。
铜山区因地制宜在林下培育中草药、金蝉,在疏林地栽植优质榛子、速生麻栎苗木,走出一条“大地增绿、林业增效”的绿化发展之路;邳州现有银杏成片林20余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银杏苗木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超30亿元,形成功能食品、保健品、生物制药三大系列50多个品种,加工年产值达20亿元,银杏树变成“摇钱树”。
目前,森林康养逐步成为绿色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位于沛县国有公益林场内的鹿楼镇八堡村足球场,是苏北农村第一座天然草坪标准球场,四周果园掩映,“村界杯”火遍全国、全网;新沂马陵山建成4.5公里森林步道,康养中心项目落成;丰县大沙河镇、师寨镇获“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镇”称号,生态旅游康养初见成效。
“我市充分发挥板材加工、优质林果、银杏产业、森林旅游4大产业主导作用,积极构建现代林业产业体系。目前,全市林业产值约770亿元,呈现规模化、多元化、特色化的发展势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继续探索林业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模式。按照市高质量建设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的决策部署,打造生态功能完善、经济效益明显、地方特色鲜明的生态走廊。同时发展森林碳汇,赋能城市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