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城际低空试验航线的正式发布,标志着长三角地区在低空经济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这条航线的布局涵盖了上海、苏州、嘉兴、芜湖等多个城市,连接了虹桥蟠龙天地、太仓航站楼、松江直升机基地等关键节点,展现了长三角区域在低空经济发展中的协同效应。
自2024年初以来,低空经济已成为各地政府工作计划中的热词。长三角各城市纷纷加快布局,以抢占这一新兴产业的先机。谁将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天空之城”?
这些城市走在前列
根据工信部赛迪顾问今年发布的报告,低空经济创新资源和企业资源在近几年快速增长,以长三角为代表的华东地区活跃度较高,近五年累计发明专利申请公开量占到全国35.4%,企业资源分布占到全国27.6%。
在长三角地区内部,南京和上海在创新活跃度和企业资源集聚上位列第一梯队,两个指标都在全国TOP10。第二梯队则有杭州、苏州、合肥等城市,在创新资源和企业资源指标上能排进全国TOP20。
作为第一梯队的上海,全国超过70%的航空制造产业链都汇集于此,全国50%的eVTOL创新企业也在此落地。仅次于上海的南京,低空经济产业链涵盖近300家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40家,涉及低空制造、飞行保障和综合服务等多个领域。
合肥集聚了亿航智能、零重力等超过百家的低空经济企业,形成了涵盖航空器制造、零部件供应、通信技术等的上下游产业链。杭州是中国最早进行无人机城市物流应用探索的城市之一,已开通国内第一条无人机急救血液配送航线,具备多元化的低空应用场景,如物流、城市治理、文旅等。
产业链基础提供助力
为什么长三角能迅速在低空经济领域占据先机?
长三角是我国产业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制造业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善、对外开放程度高,形成了较好的集群发展态势和产业链协同基础,这为发展低空经济提供了助力。
上海拥有完整的低空经济产业链,涵盖了航空器研发设计、总装制造、适航检测和商业应用等各个环节。浙江在大中型无人机领域具有全国领先优势。在零部件、飞行器整机制造及配套市场环节也均有企业布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江苏在高新技术产业、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高校资源丰富,为低空经济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安徽是长三角地区唯一一个获批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的省份,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通用航空产业为主体、无人机产业为支撑的低空产业集群。
政府更早入局也为产业的发展提速。目前发展较快的南京,早在2018年就将无人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是江苏最早入局低空经济的城市之一。在2020年10月,南京拥有了无人机基地,成为全省首个、全国首批13个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之一,全国首个5G低空智联网的智慧立体巡航体系也在长江南京段建成。
各地在竞争中合作
可以预见,低空经济将是长三角各地争夺的未来产业之一。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常州等城市纷纷出台低空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制定产业规模发展目标和引育相关企业是最常见的重点政策。
大多数城市提出到2026年或2027年,力争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到600亿元。比如上海提出到2027年,低空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以上。南京提出到2026年,低空经济产业规模发展超500亿元。
苏州在这方面的目标则更加激进,提出到2026年要发展产业规模至1000亿元。
在引育企业方面,多地也提出奖补措施,如南京提出企业落户最高奖励2000万元,杭州最高奖励1000万元,苏州更是开出最高奖励2亿元的天价数字。可见各地对优质企业争夺之激烈。
与其他地区制定引育数百乃至近千家低空经济相关企业的目标不太一样,上海明确提出要培育10家以上领军研发制造企业、20家低空运营服务领军企业,要“精”不要多,并把重点放在产业关键的eVTOL企业培育上。
此外,产业链中另一价值高地——低空运营也受到多地的重视。南京、杭州分别提出要在近三年建设超240个和超275个低空航空器起降场,开通120条和500条以上低空航线。上海也提出2026年实现上海市低空飞行航线全域连续覆盖,支持业务规模化运营。浙江全省到2027年计划建成A类通用机场20个,实现“市市通”;建成150个以上公共无人机起降场,覆盖四大都市区核心区。
有竞争,也有合作。
目前,上海与江苏昆山之间开通了首条跨省定点低空载客运输航线,该航线实现了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到昆山城市航站楼的快速通行,乘客在空中仅需30分钟就能完成这一行程,极大地提升了区域内的交通效率。上海提出了联合长三角建设低空省际通航城市,到2027年建成全国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引领区。
据《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到2026年,在长三角区域内建成150个以上公共无人机起降场,并完善相关配套设施。(记者 何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