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

首页>地方频道>宿迁>要闻

筑牢生态司法屏障 全力守护绿水青山

近日,中国首部环保司法题材电视剧《江河之上》圆满收官。这部以环境保护与司法改革为主题的剧集,引发了观众对环境资源审判的讨论,自播出以来,热度一直居高不下。

值得关注的是,在剧集创作阶段,《江河之上》剧组曾来到宿迁采风,宿迁在环境资源审判方面的创新探索给剧组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在剧中予以呈现。

因此,在看《江河之上》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守护绿水青山的宿迁力量。

剧中,因化工厂非法排污,村民一度生活在被废水污染的环境里,身体健康受到影响,农作物减产。

曾经,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是耿车人的“心头之痛”。宿城区耿车镇曾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再生资源加工集散地,每年加工废旧物资约150万吨,造成大气、水、土壤严重污染。当地村民回忆,那时的耿车镇,沟塘里污水横流、异味刺鼻。

如今的耿车镇,水流潺潺、草木丰茂、农房整齐,宛如一幅秀美的田园画卷,市委常委会更是把“耿车蝶变”作为典型案例开展解剖式调研。

转变的背后,是宿迁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突出位置,努力实现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的探索。

2013年,宿迁认识到生态保护对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在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宿城区人民法院分别设立生态保护审判庭。2019年,江苏建立了跨行政区划的“9+1”环境资源审判机制,宿城区人民法院生态保护审判庭更名为宿城区人民法院骆马湖流域环境资源法庭,跨行政区划集中管辖宿迁市宿城区、宿豫区、沭阳县和徐州市新沂市境内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一审案件,在新的起点上开始了深入探索。

“环境资源类案件具有特殊性,需要法官在理念和审理上作出根本性改变,同时不断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从事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十余年,从一开始被动接手到如今主动研究探索,宿城区人民法院骆马湖流域环境资源法庭庭长叶春花深有感触。

理念和专业,是在叶春花与笔者交流中出现的两个高频词。在环境资源审判领域,理念创新是根基。除了在法庭上的依法公正裁判之外,更需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系统保护、最严法治理念落实到环境资源审判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下大力气去修复受损的环境,促进生态环境治理有序推进。

环境受损如何量化?如何举证?让专业判断与法律判断更好地结合,成为环境资源案件审判的关键。建立专家咨询、专家陪审、专家论证和专家出庭制度,是市中级人民法院给出的解法。2016年,市中级人民法院制定出台《关于建立生态审判专家咨询制度的意见》,在全市范围内推动建立环境资源审判专家库,设计林木工程、土壤修复、畜禽养殖等领域,弥补审判人员专业性的不足。

十余年里,法官们转变理念、创新做法、提升能力,让环境资源审判成为守卫绿水青山的重要力量。其中,非法狩猎、非法捕捞水产品、污染环境、河道采砂等常规刑事诉讼案件均呈现大幅度下降的态势。

2013年以来,宿迁两级法院共受理各类环境资源案件3052件,非法狩猎类案件更是从最高峰时2015年的132件,降至2023年的0件。“无案可办”的背后,是法官们对环境资源审判全链条各环节细致入微的考量和不辞辛劳的努力。

“环资审判不仅要惩罚教育行为人,更重要的是关注被损害的生态环境。”叶春花介绍,宿迁两级法院将恢复性司法举措贯穿案件审理全过程,采取与动物园共建、与田园度假区结合、嵌入湖滨公园等方式建立了8处各具特色的生态修复基地,开展各类活动,推动受损生态环境得到及时有效恢复,恢复性司法适用率超70%。

生态保护不能靠一时之功,环境修复不能靠一案所判。法官们把法庭设在河湖旁、林木间、农地里,以巡回审判、现场普法的方式,让庭审现场成为传播生态法治理念的生动课堂,让更多人参与其中,激发生态保护的“群众力量”,推动形成关心生态、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截至目前,宿迁已开展环境资源案件规模化巡回审判130余场次,形成的人员、地域、案件类型、社会参与面全覆盖性的巡回审判模式,已在全省普及推广。

青山绿水悠悠长路,守心固本不忘江河。在骆马湖的悠悠碧水、大小公园的林荫绿意间,不难感受到十余年法治之功的积极影响。在法治力量的有力护航下,宿迁已在绿水青山间阔步走上点“绿”成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祁秋月 卞京)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9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