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能源控股集团与高校合作研发水稻种植关键技术,助力沉陷区发展 ——沉陷区漂起“浮床水稻”
一株株水稻秧苗“漂”在水面上,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成了万亩沉陷区水域里的一道别致风景,6月20日,记者在凤台县顾桥镇采煤沉陷区看到这一景象。
“今年我们在顾桥采煤沉陷区首次试种50亩水面浮床水稻,不仅能增加水稻播种面积,还能改善生态环境。”淮河能源控股集团资源环保部的陈晓辉告诉记者,该项目是探索能源安全与粮食安全的一次创新路径,前期进行了大量实地调研,并经国家有关部委专家论证。
“浮床水稻”项目是淮河能源与安徽理工大学合作研发,系采煤地表沉陷区水面种植关键技术及模式研究与示范的首次试行。随着煤矿开采,淮南矿区沉陷区水域面积逐年扩大。如何在修复治理沉陷区水域生态的同时,把采煤沉陷区转变为可利用的耕地资源,成为企地近年来主攻的课题。
“这几年我们在支持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治理过程中,成功推行了沉陷区水面渔光互补,植入了乡村文旅元素。这次试种浮床水稻,也是进一步增强沉陷区发展动能的一次有益实践。”凤台县顾桥镇党委书记徐云龙说。
在种植“浮床水稻”的同时,该项目还可开展水稻品种筛选、育秧育苗、基质研发等多个内容,把下沉的土地重新“抬”出水面,最大限度发挥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不仅填补了采煤沉陷区绿色治理的空白,也是沉陷区新旧动能转换的又一生动实践探索。“这也是我们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积极开发各类非传统耕地资源的一次探索实践, 把‘藏粮于地’同‘藏粮于技’结合起来,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力争破解煤炭行业发展难题。”陈晓辉看着眼前的秧苗介绍说。
“秧苗试水后,我们的技术员每天都对秧苗的长势进行实时观测,从目前的生长情况看,符合我们的研发预期。”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教授葛建华指着浮床上的水稻秧苗和记者说。
首期试种成功后,淮河能源集团还将在此基础上推行渔农互补模式,形成“水上浮床种植农作物+水下网箱养殖水产品”立体模式,既把沉陷区水面充分利用起来,也能恢复采煤沉陷区原有土地的部分种植功能,实现水面种植与水下养殖、水底增肥土壤与水面种植土循环利用、沉陷区水域利用与生态环境修复三个统筹。
记者 柏 松
《安徽日报》6月23日一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