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

首页>地方频道>杭州>要闻

当好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播种者——一名高校教师的23年普法长跑

作为一名并非任教于法学院的大学教师,为何年复一年坚持扎根基层,从事志愿普法工作?过去的23年,每当到不同社区、村镇、校园开展法治宣传、讲座时,刘远琳都会被问到这个问题。

刘远琳是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服务中心主任,曾做过多年辅导员。23年前,初入大学校园攻读法学专业的他,因目睹身边同学被打车纠纷困扰,于是做客杭州电视台,从朋辈视角讲述如何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此后,从校园里的普法引路人,到社区里的法治“播种者”,刘远琳用3000余小时的志愿服务、100万余人次的辐射影响,将抽象的法条化作温润的细雨,浸润着每一个需要法治守护的角落。


“剧本杀”里藏着维权密码

“直播间下单收到的货物与主播介绍的不一样怎么办?”“网购商品拆封之后还能退货吗?”

在钱塘区的多个街道,刘远琳都开展过一堂特别的法律知识普及课。他将自己的直播购物经历改编成剧本,为现场居民开启一段沉浸式直播间下单避雷“剧本杀”。

“这样的普法活动形式新颖,听完之后增强了自己的消费维权意识,同时也有益于我树立健康的消费观。”钱塘区河庄街道建设村居民陈小军对此十分认同。

刘远琳的普法创意远不止于此。为了让枯燥的法律知识“活”起来,他用“小明的一生”串联民法典知识点,在普法过程中让法律条文随着人生轨迹自然流淌。防诈讲座上,“天上不会掉馅饼,如果掉了,那也是馊的!”等通俗话语让老人们拍手叫绝。校园里,法律知识被融入动漫、歌曲、舞台剧等青年喜爱的文化形式中。

“以往,人们对普法宣传的印象大多停留在志愿者于街头广场摆个摊、发传单。这种单向输出、受众有限的形式,虽承载着普法人的热忱,却难以适应新时代公众对法治教育多层次、差异化的需求。”刘远琳表示,于是他和伙伴们常把普法场景化作互动讲座、花样情景剧、沉浸式“剧本杀”,让《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化作群众手中的“法治万花筒”。


高校联盟织就普法星图

作为一名高校工作者,校园始终是刘远琳普法的主阵地。在他看来,校园普法工作不仅仅是传授法律知识,更是传递法治精神,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法律的温暖和力量。

刘远琳所在的钱塘区汇聚了14所高校、25万多名师生,是杭州人口结构最年轻的城区,也是全省最大的高教园区。如何有针对性地向外国留学生普法?元宇宙时代“00后”“10后”的普法需求是什么?普法如何借助“流量”的东风?面对一系列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刘远琳多方奔走,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2021年12月,在钱塘区司法局牵头协调下,浙江财经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14所驻区高校,共同组建了“钱塘区高校普法联盟”,并创新成立“钱塘弄潮儿”普法工作室。

从此,“钱潮杯”高校法治辩论赛上,大学生们激辩“公布私人聊天记录到公共空间寻求正义的方式是否可取?”“法律约束还是道德舆论更有利于推进廉政建设?”;普法短视频创意大赛中,“Z世代”用镜头解构着法律知识。白杨街道“法律蒲公英”与下沙街道“法润下沙”等特色项目,让法治种子在校地联动中破土而生。

每周六的户外普法活动上,学生志愿者也与律师并肩作战,用真实案例剖析子女抚养权、财产分配权等难题,让现场群众直呼:“没想到法律知识可以这么生动有趣。”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为给群众提供更便捷的普法服务,刘远琳积极推动建立钱塘区“新时代普法文化园”。这个位于白杨街道的普法广场成为居民们学习法律知识的好去处,日均有300余人在此受益。广场上设置了各种法律宣传展板,定期举办法律讲座和法律咨询,群众可以在这里了解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解决自己遇到的法律问题。

此外,刘远琳还打造了“法立方”志愿服务品牌,带领志愿服务团队深入企业、社区、教育机构,累计送出200余场普法公益宣讲。

“当苹果从分享变成武器,友谊的小船就触碰了法律红线哦!”当大学生志愿者利用日常事物搭建起微型法治剧场,法律意识开始在孩童中萌芽。“我们的志愿者会给出一个AB情景对比:小明失手抛出的橘子与蓄意伤人的苹果,通过具象化演示,破解‘过失与故意’的法律迷思,同时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9条具象为‘三个禁止手势’——禁止肢体暴力、禁止财物侵占、禁止言语攻击,使抽象法条化作可感知的行为边界。”刘远琳介绍,组织大学生给小学生甚至幼儿园孩子普法,既在儿童心中根植法治理念,又能助力青年将理论用于实践,实现双向成长。


从“送法”到“种法”

普法23年来,刘远琳见证过法治最震撼的救赎力量:曾与他促膝长谈的服刑人员,出狱后考上博士并成为编辑。少年宫里,大学生志愿者扮成小猫小狗,用“动物打架”情景剧教会孩子拒绝暴力。当发现学生因沉迷游戏引发纠纷,他既给孩子讲解网络法规,又为家长补上法治教育课。这些经历让他坚信:“普法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双向治愈。”

如今,刘远琳正着手对融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普法现状进行对策研究,并计划绘制大学生法治素养图谱,用100道试题为全市大学生法治意识精准画像。

“未来,我还想借助人工智能的辅助,进一步创新普法的形式与内容,提升普法资源的配置效率、传播效率与转化效率,精准定位不同群体的法律需求,以个性化推送、定制化服务,让每一份普法内容都能精准触达目标受众,最大限度发挥普法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刘远琳告诉记者。

从2002年首次在电视台为同学讲解打车维权,到如今领航“钱塘弄潮儿”普法工作室的12人博士硕士团队,刘远琳的23年普法长跑证明着:普法不再只是“送法”,而是“种法”,将“法治种子”落地生根,让“法治之花”一路生花。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79
收藏
分享